有机-无机肥协同调控小麦-玉米两熟作物产量及土壤培肥效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郑福丽

作者: 郑福丽;刘苹;李国生;张柏松;李燕;魏建林;谭德水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有机无机协同;秸秆腐熟剂;产量;氮素效率;土壤肥力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0 年 53 卷 021 期

页码: 4355-436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在小麦-玉米两季秸秆全还田条件下,探索不同有机-无机运筹模式对作物产量、氮效率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小麦-玉米一年两季种植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和科学培肥地力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设计化肥与不同用量有机肥配合并结合施用秸秆腐熟剂措施,研究不同有机无机运筹模式对产量构成、氮养分吸收、土壤有机质及团聚体等特征的影响.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F处理(单施化肥),FA处理(化肥配秸秆腐熟剂),FM1处理(化肥配1 500 kg·hm-2有机肥),FM2处理(化肥配3 000 kg·hm-2有机肥),FM3处理(化肥配4 500 kg·hm-2有机肥),FAM2处理(化肥配3 000 kg·hm-2有机肥和秸秆腐熟剂). [结果](1)与单施化肥相比,施用不同用量有机肥和秸秆腐熟剂均可显著增加小麦-玉米籽粒产量,其中FM3处理产量最高,小麦增产20.6%,玉米增产10.6%,FAM2处理小麦增产19.5%,玉米增产8.2%.产量增加源于产量各构成要素的协同提高,小麦以公顷穗数和穗粒数增加较为显著,玉米以行粒数增加最为显著.(2)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腐熟剂可以促进氮素向籽粒运移,提高氮素收获指数,随有机肥用量增加,小麦和玉米氮素积累量均增加,其中FM3处理和FAM2处理籽粒氮素累积量和收获指数均较高,与F处理达显著差异.配合施用秸秆腐熟剂的FA和FAM2处理较不施菌剂处理周年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3-1.6 kg·kg-1.(3)增施有机肥和施用秸秆腐熟剂显著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其中FM3处理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最高,施用2年后相比F处理全氮增加0.17 g·kg-1,有机质增加1.97g·kg-1.各有机无机配施模式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孔隙度和水稳性团聚体比例.[结论]连续2年试验表明,增施有机肥、配施秸秆腐熟剂可以增加小麦-玉米产量,促进籽粒氮素吸收和转运,改善土壤结构和培肥地力,推荐FAM2处理作为本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模式下有效的增产及土壤培肥技术模式.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配施腐熟剂对低产黄泥田的改良作用. 胡诚,陈云峰,乔艳,刘东海,张顺陶,李双来. 2016

[2]不同秸秆腐熟剂对早稻秸秆腐解度及晚稻产量的影响. 曹建英,崔剑平,邓海良,曹恩华,鲁艳红,廖育林,聂军. 2016

[3]壮秧影响不同节氮水平下早稻产量及氮肥吸收利用. 陈金,涂田华,谢江,曾广初,李瑶,邱才飞,关贤交,邓国强,陈先茂,邵彩虹,徐明岗,彭春瑞. 2020

[4]新型专用肥对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刘倩倩,陈欢,张存岭,乔玉强,陈天河,徐汝民,唐俊,曹承富. 2019

[5]不同带宽行比对玉米/大豆带状间套作群体产量和氮素效率的影响. 李银水,黄翔,罗金华,吕典,金晶,李必钦,秦璐,顾炽明,余常兵. 2024

[6]综合农艺措施实现东北玉米生产和环境效益及土壤肥力的同步提升. 曹玉军,姚凡云,吕艳杰,魏雯雯,刘小丹,刘志铭,徐文华,梁杰,王立春,王永军. 2023

[7]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效率的影响. 金欣欣,姚艳荣,贾秀领,姚海坡,申海平,崔永增,李谦. 2019

[8]不同秸秆腐熟剂对油菜秸秆腐熟度的影响. 柳玲玲,芶红英,周瑞荣,范成五,王文华. 2014

[9]秸秆腐熟剂对稻麦轮作区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胡洪涛,曹春霞,闵勇,张舒,夏贤格,汪本福,张佑宏. 2018

[10]秸秆腐熟剂菌种筛选及鉴定. 刘晓辉,高晓梅,李杨,敖静,孙玉禄,王智学. 2021

[11]寒地玉米秸秆生物腐熟后断裂拉力值和减重值的变化. 张楠,刘杰,于洪久,郭炜,钟鹏,孙彬,王全辉,黄波. 2020

[12]茭白秸秆高温堆肥工艺试验. 何圣米,蒋良珍,杨良军,孙玉燕,胡齐赞,董文其. 2020

[13]氮肥管理和秸秆腐熟剂对~(15)N标记玉米秸秆氮有效性与去向的影响. 丁文成,李书田,黄绍敏. 2016

[14]降解秸秆微生物及秸秆腐熟剂的研究进展. 韩梦颖,王雨桐,高丽,刘振宇,刘忠宽,曹卫东,刘晓云. 2017

[15]小麦-玉米周年秸秆还田对玉米害虫及天敌的影响. 李文静,吕亮,杨立军,夏贤格,许敏,万鹏. 2021

[16]秸秆腐熟剂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陈娟,易婷,叶英林,张西露. 2021

[17]秸秆还田及腐熟剂对水稻冷浸田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顾文杰,解开治,徐培智,张发宝,唐拴虎. 2015

[18]江津区玉米秸秆还田腐熟剂筛选试验初报. 陈金琼,高静,彭清. 2014

[19]花生高亲和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AhNRT2.7a响应低氮胁迫的功能研究. 王娟,陈皓宁,石大川,于天一,闫彩霞,孙全喜,苑翠玲,赵小波,牟艺菲,王奇,李春娟,单世华. 2022

[20]控释氮肥对鲜食玉米吸氮量及氮素效率的影响. 吴海燕,高玉山,范作伟,万成山,孙云云,金荣德,窦金刚,刘慧涛.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