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芝菌固态发酵夏秋梅占红茶风味特征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戴宇樵

作者: 戴宇樵;罗学尹;刘亚兵;李琴;刘忠英;张拓;潘科;龙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灵芝菌;电子舌;夏秋茶;梅占;香气

期刊名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ISSN: 2095-0381

年卷期: 2024 年 15 卷 001 期

页码: 10-19

摘要: 目的 探究灵芝菌固态发酵下夏秋梅占红茶的风味特征.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电子舌(electronic tongue,E-tongue)与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相结合,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对夏秋梅占灵芝菌茶的滋味与香气品质特征进行判定.结果 与夏秋梅占红茶相比,梅占灵芝菌茶在滋味与香气特征上具有差异,HPLC检测结果显示儿茶素类、咖啡碱类苦涩味物质及部分氨基酸类物质含量显著下降,电子舌结果表明甜味响应值增加,苦味、鲜味响应值降低.其中梅占灵芝菌茶中脯氨酸、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与苦味特性呈显著负相关,天冬氨酸、丙氨酸与涩味特性呈显著负相关,丙氨酸与鲜味特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没食子儿茶素与鲜味特性呈显著正相关.挥发性成分上,建立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模型,选取模型中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值>1 的香气化合物作为关键香气差异特征化合物,经筛选共得到 48 个,其中酮类 6 个,醛类 9 个,醇类 15 个,酯类 7 个,酸类化 3 个,其他芳烯类、呋喃等烷烃类 8 个,共有 8 个化合物相对含量上升,40 个化合物相对含量下降.结论 在灵芝菌影响下,对夏秋梅占红茶滋味与香气特征具有改善作用,此研究为夏秋茶的品质改善与多元化利用提供了新路径.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基于GC-MS和电子舌技术的白芽奇兰灵芝菌茶风味特征研究. 戴宇樵,罗学尹,刘亚兵,李琴,方仕茂,张拓,潘科. 2022

[2]夏秋灵芝菌茶的制备及内含物质分析研究. 刘亚兵,戴宇樵,王敏,罗学尹,蒲璐璐,冉乾松,潘科. 2023

[3]灵芝菌对贵州3个茶树品种后发酵夏秋黑毛茶滋味特征的影响. 刘亚兵,罗学尹,戴宇樵,王敏,冉乾松,蒲璐璐,潘科. 2023

[4]橡胶树红根病病原菌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贺春萍,董文敏,吴伟怀,梁艳琼,李锐,谢立,黄兴,易克贤. 2021

[5]油棕茎基腐病研究进展. 朱辉,余凤玉,吕烈标,覃伟权,马子龙. 2008

[6]红曲发酵夏秋茶毒理学评价. 贺圣凌,赵兴丽,周罗娜,宋诗颖,罗林丽,刘辉. 2023

[7]氮肥和留养时间对夏秋茶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伊晓云,李晓嫚,曾建明. 2023

[8]红曲发酵夏秋茶扩大培养关键技术研究. 贺圣凌,周罗娜,赵兴丽,宋诗颖,罗林丽,孙静婷,周玉锋. 2023

[9]乳酸菌的健康功效及其在发酵茶叶中的应用进展. 陈善敏,王奕,常睿,罗红玉,袁林颖,杨娟. 2024

[10]降低夏秋茶苦涩味的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杨拥军,钟兴刚,李彦,粟本文,谭正初. 2014

[11]夏秋茶加工现状及展望. 夏长杙,刘亚兵,牟琴. 2023

[12]发酵对夏秋茶品质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夏长杙,蒲璐璐,王敏,胡伊然,段学艺,刘亚兵. 2022

[13]基于实地与网络调查的夏秋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王奕,杨娟,杨海滨,钟应富,徐泽,吴全. 2023

[14]改进茶园追肥方法;提高茶叶品质. 吴洵. 1984

[15]实现茶树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茶园栽培经济效益. 姚国坤,吴洵. 1991

[16]夏秋茶苦涩味的物质基础及其在加工中的变化. 王奕,罗红玉,陈善敏,常睿,钟应富,袁林颖,吴全,杨娟. 2022

[17]茯砖茶研究进展. 张拓,司钰苇,缪有成,戴宇樵,潘科. 2022

[18]利用栽培技术提高夏秋茶品质研究初探. 邬秀宏,杨娟. 2011

[19]夏秋季针形名茶加工技术研究. 彭萍,李中林,胡翔,侯渝嘉,吴全,邓敏,尹旭敏,敬延桃,徐进. 2008

[20]重庆市夏秋茶生产现状及对策探讨. 王奕,钟应富,罗红玉,袁林颖,张莹,杨娟.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