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的糟辣椒挥发性物质非靶标代谢组学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菊

作者: 陈菊;孙小静;黄裕兵;王雪雅;李文馨;何建文;蓬桂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糟辣椒;挥发性物质;相关性分析;差异物质;综合评价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24 年 013 期

页码: 181-189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探究不同品种辣椒制作的糟辣椒风味特征差异,选取在贵州地区广泛种植的4个辣椒品种成熟果实制作成糟辣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黄平线椒(HP)、林卡辣椒(LK)、黔椒8号(Q4)和辣研101(LY)分别含有60、71、55种和6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HP、LK和Q4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是乙酸,LY含量最高的挥发性物质是香叶醇,4种糟辣椒含有24种共有物质。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糟辣椒中醇类与烷烃类、烯烃类物质,酯类与酮类物质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烯烃类和烷烃类物质呈显著正相关(P<0.05);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表明,4种糟辣椒组间的差异挥发性物质种类均在10种以上,其中HP vs Q4和LK vs Q4最主要的差异物质为乙酸-2-苯乙酯,LY vs Q4和LK vs LY最主要的差异物质为乙酸、LK vs HP最主要的差异物质为苯代丙腈。基于糟辣椒9类挥发性物质建立综合品质评价模型,最终得出4种糟辣椒挥发性风味品质由高到低的顺序:HP>LY>LK>Q4。本研究对了解不同品种辣椒制作的糟辣椒挥发性风味差异具有一定意义,可为糟辣椒的原料选择等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分类号: TS264%O657.63

  • 相关文献

[1]不同成熟度平菇新鲜子实体中风味物质的比较分析. 刘芹,崔筱,宋志波,胡素娟,孔维丽,师子文,吴杰,张玉亭. 2022

[2]不同品种羊肚菌挥发性物质分析及综合评价. 谢丽源,兰秀华,唐杰,彭卫红. 2021

[3]新疆红枣无机元素地域分布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任彦荣,邓朝芳,蒲昌玖,吴洪斌. 2016

[4]辣椒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综合评价. 洪成,赵建荣,程春园,郑婉婉,耿三省,陈斌,杜和山,张晓芬. 2024

[5]樱桃品种果实品质因子主成分分析及模糊综合评价. 吴澎,贾朝爽,范苏仪,孙玉刚. 2018

[6]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贵州黔东南红酸汤品质的综合评价. 陈菊,陆敏,黄正连,王雪雅,李文馨,殷勇,何建文. 2023

[7]凯里特色鱼酱酸品质特性研究. 周晓琴,石庆楠,陈中爱. 2020

[8]糟辣椒制作工艺研究. 刘芬,郭会会,张洪礼,张丽,李正丽. 2024

[9]山苍子油对糟辣椒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殷勇,王雪雅,蓬桂华,陆敏,陈菊,陆宽. 2021

[10]贵州不同地区"生花"糟辣椒中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王雪雅,陆宽,殷勇,蓬桂华,孙小静,李文馨. 2021

[11]基于不同包装材料和杀菌方式的糟辣椒贮藏品质变化及货架期预测. 王梅,潘牧,刘辉,何方国,罗玉坤,王辉. 2024

[12]不同加工方式对糟辣椒风味物质的影响. 张洪礼,王伦兴,吴义华,李正丽,毛建兰,刘芬. 2022

[13]5类久安古树红茶的挥发性成分测定. 杨春,周雪,郭燕,胡伊然,周顺珍,郑文佳. 2016

[14]一株酵母菌的鉴定及其挥发性物质防病测定. 黄蓉,黄盼,黄瑞荣,李国庆. 2015

[15]不同架式栽培的玫瑰香葡萄成熟期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赵新节,孙玉霞,刘波,王晓,束怀瑞. 2005

[16]微波干燥对野生荠菜品质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张丽,薛妍君,邓金花,刘臣,俞莉,汝骅,董明辉,郁志芳. 2015

[17]两种货架温度下葡萄品质分析. 颜廷才,邵丹,张鹏,周斌,李江阔. 2016

[18]GC-MS结合电子鼻分析1-MCP处理对线椒低温贮藏期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潘冰燕,鲁晓翔,张鹏,李江阔,陈绍慧. 2016

[19]疏果方式对“赤霞珠”葡萄挥发性物质的影响. 刘品何,刘胜,秦伟帅,张家荣,赵新节. 2014

[20]麦麸及其挥发性物质对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引诱作用. 李哲,刘廷辉,陶晡,马卓,何运转.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