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F1群体构建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徐志军

作者: 徐志军;孔冉;苏俊波;周峰;张垂明;吴小丽;刘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甘蔗栽培种;F1群体;农艺性状;遗传变异

期刊名称: 热带作物学报

ISSN:

年卷期: 2021 年 002 期

页码: 333-33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分离群体是进行作物遗传图谱构建、性状遗传研究、性状调控关键基因挖掘和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利用‘崖城94-46’和‘新台糖22号’杂交获得了209个杂交单株,通过SSR标记鉴定真假杂种和剔除病死单株,获得了1个包含145个杂交后代的F1群体。F1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变异分析表明,8个性状都存在双向超亲现象,变异系数范围为9.23%~56.78%,8个性状的频数分布均呈连续正态分布,均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甘蔗丛重与株高、茎径和丛有效茎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为0.92;丛糖含量主要由株高、茎径、锤度和丛有效茎4个因素决定,决定系数为0.94。研究结果为利用甘蔗F1群体开展遗传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为甘蔗育种中重点选择性状确定提供参考。

分类号: S566.1

  • 相关文献

[1]蝴蝶兰杂交后代观赏性状遗传分析. 孔霞,任羽,孙玲燕,张志群. 2021

[2]二棱大麦数量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 刘志萍,张凤英,包海柱. 2009

[3]鲜食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王学军,郝德荣,顾国华,汪凯华,缪亚梅. 2008

[4]小麦互交群体中农艺性状的遗传与选择. 杨竹平,吴兆苏,林一波. 1991

[5]鲜食蚕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 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缪亚梅,王学军,陈满峰,汪凯华. 2010

[6]食葵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李素萍,安玉麟,郭树春,聂惠,张明宇. 2010

[7]粒用高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 乔婧,高海燕,李文清,邵强. 2019

[8]甜高粱新品种(系)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 高进,蔡立旺,王永慧,施庆华,王海洋,王为,孙艳茹,陈建平. 2017

[9]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分析. 孙志超,荆绍凌,张志军,周小辉,岳尧海,张建新,任军. 2008

[10]河北省小豆品种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田静,范保杰. 2002

[11]黑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张鹤山,刘洋,田宏,蔡化. 2008

[12]黑龙江省北部早熟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和相关分析. 陈海军. 2012

[13]不同遗传背景大豆杂交F_2代脂肪含量遗传分析. 李盛有,宋书宏. 2011

[14]大豆杂交F_2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陈学珍,谢皓,李莉,邱丽娟. 2002

[15]EMS诱发大豆M_2与M_3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比较. 吴秀红. 2012

[16]河北省小豆品种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田静,赵春霞. 2001

[17]凉粉草种质资源主要光合性状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及综合评价. 张秀芬,黄小娟,郭素云,黄珍玲,陈会鲜,兰秀,杨海霞,丁家东,何文. 2024

[18]基于农艺性状和ISSR标记分析亚麻种源的变异及遗传关系. 杜光辉,吴丽艳,段继强,李建永,梁雪妮,刘飞虎. 2009

[19]甜高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王官,赵威军,张阳,邵荣峰,张伟,薛丁丁,范国华,王磊. 2019

[20]套种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多元分析. 赵志刚,罗瑞萍,姬月梅,赵越,郝吉兵.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