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799玉米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月琴

作者: 何康来;江帆;王依冬;张天涛;王振营;白树雄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转化事件BT799;Cry1Ac基因玉米;亚洲玉米螟;寄主植物抗虫性

期刊名称: 应用昆虫学报

ISSN: 2095-1353

年卷期: 2014 年 03 期

页码: 42-4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目的】抗螟性鉴定是转基因抗虫玉米研发的重要一环。本文主要就转基因玉米BT799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展开评价,同时测定了BT799植株组织中Cry1Ac蛋白的表达量。【方法】采用了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室内生测和田间人工接虫鉴定3种方法。【结果】转基因抗虫玉米BT799组织中Cry1Ac蛋白含量分别为768.0 ng/g(蛋白/鲜叶重)和1 452.8~2 978.5 ng/g(蛋白/花丝、苞叶或幼嫩籽粒干重)。田间心叶期接虫条件下转基因抗虫玉米BT799和CC-2XBT799表现高抗亚洲玉米螟。室内取食转Cry1Ac基因玉米不同组织的亚洲玉米螟敏感幼虫7 d后的存活率为0~37.5%,取食非转基因对照的存活率为89.9%~100.0%。亚洲玉米螟不同抗性品系取食郑单958K组织的存活率以Cry1Ie抗性品系最低,其次是Cry1F抗性品系,均显著低于取食对照郑单958,Cry1Ac抗性品系最高,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结论】转Cry1Ac基因玉米BT799对亚洲玉米螟有很高的杀虫作用和良好的田间抗螟性。

分类号: S435.132

  • 相关文献

[1]转cry1Ac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评价. 何康来,王振营,王应伦. 2012

[2]白鲜皮对亚洲玉米螟杀虫活性初探. 杜茜,徐文静,朱琳,汪洋洲,鲁新. 2008

[3]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张柱亭,类成平,孙嵬,张统书,董辉. 2014

[4]玉米抗螟性离体鉴定的一种方法. 邱道寿,胡建广,刘建华,方志伟,李余良. 2008

[5]2种生物农药对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活性. 董易之,陆恒,陈炳旭,郑锦荣. 2010

[6]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合成方法和应用进展. 李金涛,王滢秀,张作山,刘钦胜,李旭坤,王霞,江忠萍. 2019

[7]广州地区亚洲玉米螟的滞育与抗寒力的季节动态. 何康来,王振营,张宝鑫,黄少华. 2007

[8]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快速选育对亚洲玉米螟高毒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突变株. 廖先清,周荣华,刘芳,张志刚,饶犇,陈伟,王开梅. 2018

[9]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双抗12-5’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及对草甘膦的耐受性研究. 王江,武奉慈,刘新颖,冯树丹,宋新元. 2016

[10]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化性与复苏后发育历期的关系. 周大荣,李建平. 1998

[11]转基因抗虫棉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时空动态研究. 黄东林,史晓利,邹敏,王凤,张金华,柏立新. 2007

[12]我国棉田玉米螟研究概况. 韩娟,陈小波,葛红,刘立春,顾国华. 2003

[13]转基因玉米SW12-859的抗螟性及农艺性状评价. 康领生,姜志磊,刘洋,王玉民,徐惠风. 2017

[14]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快速选育对亚洲玉米螟高毒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突变株. 廖先清,周荣华,刘芳,张志刚,饶犇,陈伟,王开梅. 2018

[15]亚洲玉米螟化性遗传规律研究. 黄艳玲,袁海滨,李启云,高月波,张正坤,王振营. 2015

[16]玉米螟赤眼蜂适宜生境的研究及其利用. 宋彦英,王振營,何康來,文麗萍. 1998

[17]相对湿度对复苏后亚洲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存活及化蛹的影响. 周大荣. 1998

[18]亚洲玉米螟幼虫对氮、糖的吸收和利用. 吕仲贤,胡萃,杨樟法. 1997

[19]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棉田玉米螟的影响. 徐文华,王瑞明,吴春,李清云. 2003

[20]亚洲玉米螟和黏虫幼虫取食Cry1F蛋白后的中肠组织病理变化. 李国平,姬婷婕,陈文波,赵晓辉,黄建荣,田彩红,封洪强.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