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稻的紧穗野生稻抗褐飞虱主效基因的遗传定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国庆

作者: 刘国庆;颜辉煌;傅强;钱前;张志涛;翟文学;朱立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栽培稻;紧穗野生稻;抗褐飞虱;基因定位

期刊名称: 科学通报

ISSN: 0023-074X

年卷期: 2001 年 46 卷 09 期

页码: 738-74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野生稻资源是水稻育种中获取有利外源基因的一个主要来源,紧穗野生稻(Oryza eichingeri, 2n=24,CC)原产于非洲,具有高抗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白叶枯病等多种有利性状.在紧穗野生稻与栽培稻(Oryza sativa, 2n= 24, AA)品种 02428远缘杂交后代中,利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length  polymorphism, RFLP)和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等分子标记,对栽培稻背景下外源遗传物质的存在进行了跟踪鉴定,并对来自紧穗野生稻的抗褐飞虱基因进行了遗传分析和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紧穗野生稻的染色体片段已经易位到栽培稻中;抗褐飞虱性状由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位于第 2染色体,在两个微卫星标记 RM240和 RM250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 6.1和 5.5 CM,暂时定名为Bph13(t).该基因的发现和定位将有助于对水稻褐飞虱抗性的改良.

分类号: S433

  • 相关文献

[1]紧穗野生稻的褐飞虱抗性导入栽培稻的研究. 颜辉煌,熊振民,闵绍楷,胡慧英,张志涛,田淑兰,汤圣祥. 1997

[2]稻属种间杂种花粉植株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颜辉煌,胡慧英,张雪琴,张志涛,田淑兰,熊振民,闵绍楷. 1997

[3]栽培稻与紧穗野生稻间整倍体后代的RFLP分析. 刘国庆,颜辉煌,罗耀武,闵绍楷,朱立煌,ss10.igtp.ac.cn. 1999

[4]栽培稻的紧穗野生稻抗褐风虱主效基因的遗传定位. 刘国庆,傅强. 2001

[5]紧穗野生稻(O.eichingeriA.Peter)控制红色果皮基因的定位. 赵辉,张万霞,柳哲胜,谭学林,杨庆文. 2009

[6]紧穗野生稻(O.eichingeri A.Peter)控制红色果皮基因的定位. 赵辉,张万霞,柳哲胜,谭学林,杨庆文. 2009

[7]紧穗野生稻组培苗的快繁与利用研究. 王玲仙,王波,钟巧芳,殷富有,柯学,付坚,雷涌涛,陈玲,邢佳鑫,程在全. 2019

[8]紧穗野生稻幼胚愈伤诱导、分化及生根苗的体系建立. 王玲仙,王波,付坚,邢佳鑫,肖素勤,张敦宇,钟巧芳,柯学,陈玲,殷富有,蒋聪,程在全. 2019

[9]抗褐飞虱水稻品种的研究进展和选育实践. 朱勇良,谢巧泉,谢裕林,伍应保,乔中英,张建栋. 2017

[10]水稻抗褐飞虱基因Bph3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 石媛媛,赵新辉,秦鹏,刘开雨,王凯,杨远柱. 2018

[11]抗褐飞虱两系杂交稻不育系Bph68S及其组合两优234的选育. 黄文超,胡骏,刘文军,朱英国. 2013

[12]抗褐飞虱转基因水稻的应用研究. 戚华雄,陈志军,万丙良,吕亮,唐克轩. 2001

[13]云南野生稻抗褐飞虱评价及其抗性基因鉴定. 邢佳鑫,陈玲,李维蛟,张敦宇,钟巧芳,程在全. 2015

[14]广西普通野生稻种质资源抗褐飞虱评价与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郭辉,陈灿,夏秀忠,杨行海,梁树辉,张晓丽,徐志健,农保选,张宗琼,冯锐. 2023

[15]航天诱变水稻抗褐飞虱新种质的培育、遗传分析与生物学特性. 彭选明,彭伟正,庞伯良,马明勇,符伟,刘录祥. 2012

[16]利用普通野生稻褐飞虱抗性改良水稻恢复系的研究. 冯锐,张晓丽,秦学毅. 2012

[17]聚合回交法选育抗褐飞虱水稻恢复系. 冯锐,秦学毅,张晓丽. 2011

[18]水稻抗褐飞虱遗传和育种研究. 苏昌潮,程遐年,翟虎渠,万建民. 2003

[19]高产抗褐飞虱三系杂交籼稻新组合特优685的选育. 刘开强,邓国富,戴高兴,高利军,潘英华,周维永,梁海福,陈韦韦,李经成,黄娟,高菊,卿冬进. 2022

[20]基于土壤水分梯度鉴定法的栽培稻抗旱标识品种筛选. 张安宁,王飞名,余新桥,梅捍卫,罗利军. 200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