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特异性状人工合成小麦的条锈病抗性改良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蒋云

作者: 郭元林;尹春蓉;张洁;杜文平;任哓波;宣朴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人工合成小麦;小麦条锈病;遗传分析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14 年 27 卷 01 期

页码: 127-13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解3份具特异优良性状但高感条锈病的人工合成小麦SHW-Z1、SHW-Z2和SHW-Z4感病性的遗传特点,用高抗条锈病的普通小麦材料5157与上述人工合成小麦分别进行正反杂交获得6个杂交组合,对其亲本材料及F1代的条锈病抗性和F2代的条锈病抗感分离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本研究的普通小麦和人工合成小麦杂交后代的条锈病抗性由多对基因控制,遗传上表现出加-显效应;②SHW-Z1条锈病的抗性改良效果优于SHW-Z2和SHW-Z4;③本研究材料的条锈病抗性基因可能还受到遗传背景的影响。本研究对这3份人工合成小麦的条锈病抗性改良和育种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人工合成小麦HMW-GS D~tx1.5亚基的AS-PCR鉴定程序优化及遗传分析. 温雯,李俊,杨武云. 2014

[2]小麦品种天选43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及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姚未远,柳泽光,樊玉,申雪雪,巢凯翔,候璐,王保通,李强,井金学. 2015

[3]春小麦品种青春39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姚强,贺苗苗,闫佳会,郭青云. 2014

[4]中国小麦条锈菌鉴别寄主南大2419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冯晶,淦爱华,徐世昌,蔺瑞明,王凤涛,马占鸿. 2009

[5]小偃54高温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周新力,王保通,尹军良,王文立,王岭岭,侯冬媛,侯璐,姚强,胡茂林,井金学. 2011

[6]10份小麦持久抗性资源和6份新品系抗条锈病的遗传特点分析. 魏婷,朱孟杰,郎晓威,王震,顾紫琼,潘伟頔,王科宇,贾湘,冯晶,王凤涛,郭青云,蔺瑞明. 2021

[7]小麦品种贵农22抗条锈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 李强,贺苗苗,董海丽,姚强,井金学,王保通. 2011

[8]小麦品种红农1号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李宏胜,郭阳,王海庆,姚强. 2023

[9]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阿勃抗条锈病基因遗传分析. 蔺瑞明,冯晶,淦爱华,何月秋,徐世昌. 2008

[10]三属麦1号抗条锈病基因的SSR分子标记. 黄石,刘易科,张鹏,黄文娣,李光军,武慧雯,裴春萍,马东方,方正武. 2017

[11]源自ICARDA小麦hm18的抗条锈性研究. 郑建敏,颜泽洪,夏先全,刘于斌. 2012

[12]小麦品种‘Waikea’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冯晶,蔺瑞明,许玉凤,林凤,徐世昌. 2013

[13]小麦持久抗条锈病品种Champlein的抗性遗传分析. 章振羽,蔺瑞明,徐世昌. 2010

[14]小麦条锈菌中国鉴别寄主维尔中抗条锈病基因YrVir1的微卫星标记. 蔺瑞明,张建周,王建华,孙建锋,徐世昌. 2008

[15]源自ICARDA小麦hml8的抗条锈性研究. 郑建敏,颜泽洪,夏先全,刘于斌. 2012

[16]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魏会廷,杨粟洁,李朝苏,汤永禄,胡晓蓉,杨武云. 2009

[17]氮磷钾胁迫下不同D基因组人工合成小麦生长和养分积累差异. 杨武云,万洪深,张冀,李俊,雷建容,王琴,阳路芳,田丽,张庆玉. 2015

[18]“川麦38”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胡晓蓉,陈华华,万洪深,廖杰,曾云超,杨玉敏,李俊,彭正松,杨武云. 2007

[19]小麦品种川麦42×川农16重组自交系苗期叶片生长研究. 徐玉平,彭正松,廖杰,杨武云. 2009

[20]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魏会廷,胡晓蓉,李朝苏,汤永禄,刘登才,杨武云.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