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治统

作者: 王治统;凌俊;刘子熙;赵德强;李泽学;周顺利;袁兴茂;李霄鹤;温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质;玉米产量;土壤酶;秸秆富集深层还田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ISSN: 2096-6237

年卷期: 2024 年 004 期

页码: 663-67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高强度集约化农业生产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农田土壤退化,而秸秆还田是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有机质的重要途径。目前的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针对表层土壤,忽略了对底土质量的改善效果。本研究设置了秸秆富集深层还田、秸秆覆盖还田、秸秆浅旋还田、秸秆深翻还田、秸秆不还田5种秸秆还田方式,以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为高效利用秸秆资源、提高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氮循环酶活性;深翻还田提高了表层土壤水分含量与磷循环酶活性;秸秆富集深层还田显著降低了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矿质氮含量以及胞外酶活性。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下玉米产量显著提高13.4%~21.0%。因此,秸秆还田是秸秆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改善农田土壤环境,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减少化肥使用,促进作物增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秸秆富集深层还田对于改善底土质量,扩大土壤碳库,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构建深厚肥沃耕层的有效措施。

分类号: S513%S153

  • 相关文献

[1]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 臧秀法,李馨,李世柱,王海翔,黄文明,刘颖. 2024

[2]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下麦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 刘东海,毛庆华,邓辉,梅亮贤,罗杰,乔艳,张智,胡诚. 2024

[3]施用脱硫石膏与天然有机物混合改良剂对盐化潮土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邵玉翠,任顺荣,廉晓娟,曾秀文,贺宏达. 2010

[4]施入生活垃圾堆肥对玉米品质、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葛春辉,杨新华,孙九胜,王新勇. 2013

[5]典型黑土区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李瑞平,谢瑞芝,罗洋,隋鹏祥,郑洪兵,明博,王浩,刘武仁,郑金玉,李少昆. 2024

[6]深松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高盼,徐莹莹,王宇先,杨慧莹,王晨,徐婷,谭可菲,刘玉涛. 2022

[7]土壤理化性质与青稞根腐病发生的关系. 李雪萍,李建宏,姚拓,漆永红,刘丹,郭炜,李敏权. 2017

[8]陇中黄土高原区水分胁迫对高原夏芹菜生长及土壤环境的影响. 张海粟,张芮,董博,温文,陈志丕,袁超. 2023

[9]不同母质类型水稻土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的关系. 逄焕成,唐海明,任天志,杨光立,李玉义,肖小平,汤文光,陈阜. 2013

[10]深松和秸秆还田对甘肃引黄灌区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产的影响. 温美娟,王成宝,霍琳,姜万礼,杨思存. 2019

[11]不同耕作措施对黑土碳排放和活性碳库的影响. 贺美,王迎春,王立刚,李成全,王利民. 2016

[12]秸秆还田对东北地区黑土地质构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 安鹤峰. 2024

[13]不同耕作与秸秆处理模式对鲁西南潮褐土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韩成卫,孔晓民,郝福庭,宋春林,吴秋平,孙泽强. 2019

[14]长期定位施肥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曹彩云,郑春莲,李科江,马俊永,崔彦宏. 2009

[15]秸秆还田下氮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无机氮的影响. 张鑫,隋世江,刘慧颖,安景文. 2014

[16]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土壤水碳氮耦合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高日平,赵沛义,韩云飞,刘小月,杜二小,高宇,任永峰,李焕春,张鹏. 2021

[17]秸秆还田和耕作深度对稻田耕层土壤的影响. 胡心意,傅庆林,刘琛,丁能飞,林义成. 2018

[18]翻耕和不同泡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周枫,罗佳琳,赵亚慧,张炎,王宁,焦加国,于建光. 2020

[19]秸秆还田的土壤酶学及微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裴鹏刚,张均华,朱练峰,禹盛苗,胡志华,金千瑜. 2014

[20]连续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直播稻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张大伟,刘建,王波,曹杨,卞新民.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