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史年表(四)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闵宗殿

作者: 闵宗殿

作者机构:

期刊名称: 农业考古

ISSN: 1006-2335

年卷期: 1985 年 02 期

页码: 400-409

摘要: 六: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了年(秦)t气象】 分元前221年一公元前177年△出现《天文气象杂占)),书中绘有各种云气图,这是我国现存 最早的云气图象。 《考古学和科技史》:“湖南一氏沙马王堆三号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绘有各种彗星 和云气图形。”(1页) 《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内容简述》:“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种以 星、彗、云、气等占验吉凶的书。··一帛书的第一列和第二列开头的一段,无论标明是 云的,和大部份没有标明是什么的,看来都是云。画的那些动物、植物以及各种器物, 都是代表云的形状的。……书中称所有国为邦,国君为邦君,不避汉高祖刘邦的讳,由 此可见,这幅帛书的传抄,至迟不晚于西汉最初的几年,但亦不排除更早的可能。.(((文 物》1978年第二期1一2页)【水利】 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了年△修凿灵渠 《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第五十二》:“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曰皇帝, 主海内之政。……使尉屠唯将楼船之士南玫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循 逃。”韦昭注:监禄,“监御史名禄也。”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秦始皇统一岭南时开凿的灵渠(又名兴安运河)是著名的秦 代遗迹。解放后,经过了调查研究,弄清了它的基本面貌,这是由桦堤,大小天平(位 于分水塘下端,呈人字形,是截江分水、引湘入漓的重要工程)、南北渠(总长34公 里,南渠接漓江,北渠入湘江,是人工运河的主体工程)、秦堤、泄水天平和陡门(即水 闸、是蓄水通舟的措施)等组成的水道工程,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水系和珠 江水系联结起来,这在当时是军事上的一项重大战略性措施,以后对巩固祖国统一、繁 荣南北经济都起了重要作用(343页) 编者按:参看《广西兴安县灵渠陡堤调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2期。【园艺】 公元前220年△大规模种植行道树 《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二十七年……治驰道”应动日:“驰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然。’《汉书·贾山传》:“秦为驰道于夭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道广五十步,三步而树,原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牧】 公元前221年一公元前207年△西北地区畜牧业大发展并出现大畜牧主 《史记‘·货殖列传》卷129:“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 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甲又“乌氏保畜牧,及众,斥卖,求奇增物,间献遗戎王、 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帝令课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 《汉书·叙传》卷100:“始皇之末,班壹避坠于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七:公元前206年一公元220年(汉)【气象】 公元前二世纪△使用土和炭测湿度的天平装置,是为我国最早的测湿仪器 《史记·天官书》:“冬至短极、悬土、炭。”裴胭注:“先冬至三日县土、炭于衡,两端 轻重适均,冬至阳气至则炭重,夏至日阴气至则土重。” 《淮南子·说林训》卷十七:“悬羽与炭,知燥湿之气,以小见大,以近喻远。”又《泰族 训》卷二十:“湿之至也,莫见其形而炭己重矣。” 公元前二一一世纪△使用“铜凤凰”、“相风铜鸟”等风向器 《三辅黄图·建章宫》卷二:“汉武帝太初元年作建章宫,建章周回(围)三十里,东起 别风阑,高二十五丈,乘高以望远,又以宫门北起圆闽,高二十五丈,建章北阀门也。 又有凤凰哪,汉武帝造,高七十丈五尺。歌云:长安城西有双网,上有双铜雀。按铜雀 即铜凤凰也。……汉书日,建章宫南有玉堂壁门三层,台高三十丈、玉堂内殿十二门阶 陛,皆玉为之,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栖屋上,下有转枢,向风若翔。”又《台榭》 卷五:“汉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汉始日清台,本为候者观阴阳天文之变,更名日灵台, 郭延生述征记日: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初,上有浑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鸟,遇 风乃动,察其所自,云鸟动百里,风鸣千里。” 公元82一83年△王充在《论衡》中从气象上对“天雨粟”的现象作了科学的说明 《论衡·感虚》:“天雨谷,论者谓之从天而下,变而生,如以云雨论之,雨谷之变,不 足怪也。何以验之?夫云出于丘山,降散则为雨矣,人见其从上而坠,则谓之天雨水也, 夏日则哺水,冬日夭寒则雨凝而为雪,皆由云气发于丘山,不从天上降集于地,明矣。 夫谷之雨,犹复云布之,亦从地起,因与疾风俱飘,参于天,集于地,人见其从天落也, 则谓之天雨谷。建武三十一年中,陈留雨谷,谷下蔽地,案视谷形若茨而黑,有似于稗 实也。此或时夷狄之地生出此谷,夷狄不粒食,此谷生于草野之中,成熟垂委于地,遭 疾风暴起吹扬,与之俱飞,风衰谷集,坠于中国,中国见之,谓之雨谷。何以效之,野 火蟠山泽,山泽之中,草木皆烧,其叶为灰,疾风暴起吹扬之,参天而飞,风衰叶下, 集于道路,夫天雨谷者,草木叶烧飞而集之类也,而世以为雨谷,作传书者以为变怪。‘ △水分循环原理已有明确记载 《论衡·说日篇》:“雨之出山,或谓云载而行,云散水坠,名为雨矣。夫云则雨,雨财 .401.云矣。初出为云,云繁为雨,犹甚而泥露濡污衣服,若雨之状,非云与俱;云载行雨 也。……云雾,雨之微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 皆由地发,不从天降也。”【土地利用] 公元前95年△使用淤灌改土技术 《汉书·沟恤志》卷二九:太始二年,修白渠,引径水,“歌之日:径水一石,其泥数斗, 且溉且粪,长我禾黍。”又,哀帝初,贾让日:“若有渠概,则盐卤下显,填淤加肥,故 生禾麦,更为杭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 公元前32年一公元前7年△出现混作、间作技术 《犯胜之书》:“种瓜,瓮四面各一子,……又种藻十根,令周回瓮,居瓜子外,至五月瓜 熟,燕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又:“种桑法……每亩以黍、湛子各 三升合种之,黍、桑当俱生、锄之,桑令稀疏调适,黍熟、获之。桑生正与黍高平,因 以利镰摩地XlJ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常逆风起火,桑至春生。”(引自《沦 胜之书辑释》152、266页) 公元25年一220年△珠江三角巡地区已出现连作技术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佛山和广州出土的(东汉)陶田都很平整,利于灌溉和耕种。 佛山的陶田旁还附有小船,富有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特点,从陶田内其他陶优的动作和 秧苗、肥堆等看,当时可能已经实行二造制和移栽秧苗的新技术。”(331页) 《异物志》:“稻,交趾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 编者按:参看《广东佛山市郊澜石东汉墓发掘报告》;《考古》1964年第少L期 公元79年一139年△河南南阳地区出现稻麦水早轮作技术 《南都赋》:“决i集则噢,为溉为陆,冬徐夏稽,随时代熟。”《广韵》:“移稻下种麦。” (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卷53) 公元82年一83年△已认识土壤肥力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论衡·效力篇》:“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苗田,人知出 谷多者地力盛。” 八已总结出深耕细锄、多施肥料的改良土壤经验 《论衡·率性篇》:“夫肥沃烧确,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性美,树稼丰茂,烧而埔者 性恶,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其树稼与彼沃者相似类也。” 公元127年一200年△北方出现禾麦、麦禾、麦豆的轮作换茬方式 《周礼·稻人》郑玄注:“今时谓禾下麦为夷下麦,言荃夷其禾,以下种麦也。” 《周礼·秋官·雍氏》郑玄注:“今俗间谓麦下为夷下,言荃夷其麦,以种禾、豆也。”【水利】 公元前140一公元前87年△凿井技术传入大宛 《史记·大宛列传》:“宛王城中无井,皆汲城外流水。……f贰师兵)乃先至宛城,决 其水源,移之,则宛固已忧困。围其城,攻之四十余日,其外城坏,虏宛贵人勇将煎靡, 宛人大恐,走入中城,··一贰师与赵始成、李哆等计,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 其肉食尚多,所为来,诛首恶者毋寡,毋寡头已至,如此而不许解兵,则坚守……。’ .嘎02.乙、出现长距离的大渡槽“飞渠” 《水经注·渭水》卷十九:“(潜渠)与汾水枝渠会,渠上承汰水于章门西,飞渠引水入 城。 公元前128年一公元前117年△修筑龙首渠、发明井渠法、创造地下渠道、以后在新疆发展 成“坎儿井” 《史记。河渠书》:“其后庄熊熊言,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 可令亩十石。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微引洛水至商颜山下。岸善崩,乃凿井,深者 四一i一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 始,穿渠得龙骨,故名龙首渠,作之十余岁,渠颇通,犹未得其烧。” 《陕西蒲城永丰发现汉龙首渠遗址》:“据调查、龙首渠自今澄城县北头村附近引洛水入 渠,南流十余里,越过大峪河,进入永丰境内,由河城源到温汤的缓坡地带为第一段井 渠,总长度约2600米,由王武至大荔县义井为商颜山的山脊地带,为第二段井渠,总长度 约4300米,我们的重点调查了第一段井渠,共发现竖井七个。”(((文物》1981年第一期 94一95页) 编者按:参看《谁是坎儿井的创造者》《历史研究》1982年第三期 公五通立些兰豆亘立质△黄河流域农田水不i壁夔出鱼圃鳌 《史记·河渠书》卷29:“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关中灵积、成国、津渠引诸川,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汉水,皆穿渠 为溉田各万顷,它小渠及破山通道者不可胜言。△黄河巾下游利用井水灌溉农田日见普及 《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封建社会》:“北方地区普遍利用水井灌溉,北京和河南泌阳都发 现农田灌溉用的水井群,西安、洛阳、长沙以及其他各地的西汉中晚期墓中,大量出现 水井模型,也间接反映了这个事实。”(77页) 《河南泌阳板桥古墓及古井的发掘》:“在发掘墓葬的同时,也曾发现11个古代水井。这 些水井皆分布在荆树坟村北和三所楼的中间地区··…井皆为小砖所券,就砖的结构看, 可分为六种:弧形子母桦砖券井,弧形砖券井、圆筒形瓦并、竖立子母砖井,五角砖并, 八块砖圈成的八角井……就井的结构看,种类多而券法简单又坚固,说明当时的农业灌 溉和券井技术已有一定的发展,据券井砖的形制和井内的遗物看,井和下水道的时代可 能和墓葬差不多,应属于东汉晚期或六朝时期(((考古学报》1958年第4期66一68页)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56年配合永定河引水工程发现一百五十余座瓦井,瓦井最 密集的地区在宣武门豁口两侧到和平门一带。1965年又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发现瓦井 五十余座,此外,在琉璃厂、新华街、象来街、北线阁、广安门内大街、柱场口牛街、 陶然亭、姚家井、白纸坊等地,直至西单的大木仓,也都发现有瓦井,同时,在发现瓦 井密集的南部地区,在永定门火车站,陶然亭、天坛、蒲黄榆、宝华里、定安里一带, 发现有数量很多的战国至汉代的小型墓葬(5页) 生卫塑卫生△些立丝竖七遭塑国至叁互迎鱼里 《汉书’·沟恤志》卷29:“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岁,而儿宽为左内史,奏 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仰之田。.403公元前l世纪末一公元1世纪初△开发云南滇池水利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卷86:“滇王者,庄跻之后也,元封二年,武帝平之,以其 地为益州郡,割样荆、越嗜各县配之。……有池,周回二百余里,水源深广,而未更浅 狭,有似倒流;·故谓之滇池。……及王莽政乱……以广汉、文齐为太守,造起破池,开 通溉灌,垦田二千余顷”。 欢从出土文物看战国至西汉时期云南和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1975年在昆明附近的呈 贡县小松山发现一座东汉时期的砖室墓、墓中出土有一件陶制水田模型。模型一端为一 大方栏,代表蓄水池,另一端分成两排,共六个方格,代表水田,蓄水池与水田间有一 沟槽相连,代表灌溉渠道,这件文物……说明中原地区兴修水利的技术,至迟至东汉时 己在滇池地区应用了。(((文物》1978年第十期34页)公元前33年左右△召信臣在南阳刻石作均水约束,我国分水规章见于记载 《汉书·循吏传·召信臣传》卷89:“信臣为人勤力有方略,好为民兴利,务在富之,躬 劝耕农,出入吁陌,止舍离乡亭,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读,起水开提阔 凡数十处,以广溉灌,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畜积有余,信臣为民作均水 约束(师古注:言用之有次第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分争。”必元25年一公元220年△小型灌溉系统在长江流域普遍发展 《后汉书·杜诗传》卷31:“(杜诗)迁南阳太守,“·…修治破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 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日: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嵘后汉书·鲍永传》卷29:“(显,按:鲍永之子)后拜汝南太守,郡多破池,岁岁决坏, 年费常三千余万,显乃上作方梁石恤,水常饶足,溉田倍多,人以殷富。”李贤注:“恤, 渠也。以石为之,犹今之水门也。” 《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封建社会》:“四川眉山和成都等地的东汉墓,经常发现水田与池 塘组合的模型,几乎每个模型都有从池塘通向水田的灌溉系统。这种小型的水利建设, 是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后,四川地区豪强在自己庄园内修建起来的小型灌溉系统,类似这 种水利建设,在当时南方各地普遍存在,这对南方经济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77页) 编者按:参看《成都天回山崖墓清理记》;《考古学报》1958年第一期97页;《记汉中出土 的汉代破池模型》、《文物》1976年第三期77页。△巳认识到滥伐林木是造成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 彼后汉书·贡禹传》:“斩伐林木,亡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舞此也。”鱼巫二三巡多△毯鱼兰鱼亚脸当笙鱼萝 《钱塘记》:“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 致一解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月(日)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 者,皆弃而去,塘以成之,故改名为钱塘焉。”(引自《水经注·渐江水》卷四十) 《长江水利史略》:“其实,钱塘名称的由来,并不可信,因为早在秦始皇时就已设置了 钱塘县。东汉时,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界作斗争中,为了防止涌潮的侵袭,构筑海塘工程 却是完全可能的。,(150页)盆迎丝生△呈自塑些查迷鳌些塑匕旦燮叠遗塑.丝签喧 《会稽记》:“顺帝永和五年,马臻为太守,创立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界,筑塘蓄水、404.水高(田)丈余,田又高海丈余,若水少则泄湖灌田,如水多则闭湖泄田中水入海,浙 以无凶年,其堤塘周回三百一十里,都溉田九千余顷。”(引白《通典·州郡十二粉[农具】 公元前206年一公元8年△使用谷物加工后的清洁工具题车 《急就篇》:“雄皑扇馈春簸扬”颜师古注:“扇,扇车也,卜贵,扇车之道也。馈字或作随, 随之言坠也。言既扇之,且令坠下也。春则簸之,扬之,所以除糠砒也,扬字或作兔 音义同。” 《济源泅涧沟三座汉幕的发掘》:“风车……梯形中部有方漏斗形高槛,槛下有窄缝启门, 启门的左右两端各有一个很小的启门轴孔,启门下边的正面作有方形的出米口,在出米 口右侧的正面上挖有圆形风口,在和风口相应的对面中心处有一安装风扇的曲轴孔,但 风扇和曲轴已腐朽无存,在风扇口后部塑有一个立俑,双手前伸作摇风车的姿态。在槛 的左侧为斜坡形空箱,系盛谷糠的地方,车箱上绘制的红色棱形方格纹图案还隐约可 见。……我国使用风车加工谷物的历史,过去说法不一,从这里墓8和墓24陶风车的出土, 证明我国至迟在西汉晚期就已使用风车。”(《文物》1973年第二期50页) 编者按:参见《中国风扇车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农史》1982年第二期公元前118年前△出现耕犁的翻土装置犁壁 《陕西省发现的汉代铁桦和瓣土》:“瓣土有四种,这四种中“u”形的基本都柑同,只是大 小稍有差别,菱形的一种变化比较大,在古代呼它为“叶”,因为它象树叶形,如礼泉出 土的为“D”形,一角为弧形。西安市阿房区和咸阳出土的形式与上式基本相似,除一角 为弧形外,有一边呈凹凸的弧形。长安县韦兆村出土的为“臼”形,近方形而缺一角。陇 ,县发现的两件板瓦形的瓣土,可能就是古代所说的“板,。瓣土是为翻土而设的,这几种 瓣土形式不同,作用也可能有异,“U”和菱形的相近,可能是将士翻向一边。这种不同 的作用是因耕地的不同需要而使用的,他不但翻土,还可以松土,这样可以杀虫,把下 面的土翻上来,还可以曝晒,在农业生产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由出土的材料说明, 早在西汉时代我国就使用瓣土了。”(《文物》1966年第一期23页)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75年西安市西郊发现的一处西汉铁农具窖藏,放置整齐的农 具有八十五件,主要是大小铁桦,翼状和菱叶状铁瓣上,出土地点恰在西汉上林苑遗址 范围,可见当时国家对铁农具的重视〔131页) 《释名》:“桦,夸叮也。钊地为坎也。其板日叶,象木叶也。’公元前90年左右△创造条播工具褛车 《政论》:“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按, 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二牛, 两人牵之,一人将讲,一人下种,二人挽搂,凡用二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 绝如此。”公元1世纪初△出现水排 《后汉书·杜诗传》卷31:“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出现水雄和畜力雄,水力开始直接用于农业生产 《新论》:“亦牺之制柞臼,万民以济,及后人加巧,因近力借身重以践礁,而利十倍件405春,又复设机关,用骡驴牛马及役水而春,其利乃且百倍。万 公元186年△毕岚创制翎车和渴乌。渴乌是一种利用虹吸原理的提水工具 《后汉书·张让传》卷68:“中平三年,又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四、··…又作翻车、渴乌,施 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李贤注:“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 曲筒以气引水上也。”t理料】 盆二前206年一公元220年△使用人厕连猪舍的养猪积肥方法 《出土文物所见我国家猪品种的形成与发展》:“为了养猪积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设计 创造了多种形式的猪圈,出土的许多主要是汉代的猪圈模型,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猪圈的 多样化:有独立式的猪圈,有与厕所连接的猪圈,有与作坊连接的猪圈,特别应该指 出,与厕所连接的“连茅圈”,在长期内遍及华北、中南、华东地区,尤其盛行于华北地 区,对古代农业生产的作用是巨大的。”(《文物》工979年第一期85页) 全困枷2年一公元前7年△蚕矢、噢蛹、豆箕等已用作肥料 《犯胜之书》:蚕矢:“种瓤…作区方深一尺,区种四实,蚕矢一斗,与土粪合。”缥蛹汁: “(澳种时)若无骨,煮缥蛹汁和搜……骨汁及缴蛹汁皆肥,使稼耐早。”豆箕:“种芋,区 方深皆三尺,取豆箕内区中、足践之,厚尺五寸,取区上湿上与粪和之,内区中箕上, 令厚尺二寸,以水浇之,足践令保泽,取五芋子置四角及中央,足践之,旱数浇之,箕 烂,芋生子,皆长三尺,一区收三石。”(《犯胜之书辑释》157、164页)△施肥方法已有基肥、种肥、追肥之分 斟已胜之书》:基肥;“种瓜,区方圆三尺,深五寸,一科用一石粪, 半。”追肥:“麻生布叶锄之,率九尺一树,树高一尺,以蚕矢粪之, 不能粪者,以原蚕矢杂禾种种之,则禾不虫。”(《泥胜之辑释》45、△已重视人粪腐熟使用粪与土和合,令相树三升。”种肥:“薄田149、152页) 《犯胜之书》:“(麻)树高一尺,以蚕矢粪之,树三升,无蚕矢,以栩中热龚粪之亦善。” (《犯胜之书辑释》149页) ‘《释名·释宫室》:“厕或曰涵,言涸浊也。”工作物】 公元前二世纪一公元四世纪△新疆、海南岛、云南等地己种植棉花 《梁书·西北诸戎传》:“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沪、名日白叠 子,国人多取以织为布,布甚软自。” 《后汉书·西南夷传》卷86:“哀牢人…知染采文绣、厨戮、帛叠、兰于细布,织成文章如 绩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督白不受垢汗。” 《吴录》:“交阻定安,有木棉树,高丈,实如酒杯,中有棉,如蚕之绵也,又可作布,名 日白蝶,一名毛布。”(引自《太平御览》960卷) 《南州异物志》:“五色斑衣以丝布古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霭,中有核如珠殉,细 过丝棉,人将用之则治出其核,但纺不绩,任意小抽相牵引,无有断绝,欲为斑布,则 染之五色,织以为布,弱软厚致上霭毛。”(引自《太平御览》卷82的 公元前120年△关中平原大力推广冬麦.406.《汉书·食货志》卷24:“董仲舒说上日: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 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 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师古日:“宿麦,谓其苗经冬”。《汉书· 武帝纪》卷六:“(元狩二年)遣渴者劝有水郡种宿麦。”公元前105年一公元前87年△首稽从西域传入中原 《史记·大宛列传》卷123:“大宛……马嗜首稽,仅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首楷。,公元前32年一公元前7年△穗选法选种见于记载 《犯胜之书》:“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无令 有白鱼,有辄扬治之。”又:“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口 (《泥胜二书辑释》40页)公元82年一83年交《论枷对作物的变异和不遗传变异作了初步遴明 《论衡·讲瑞篇》:“生于常类之中而有诡异之性,则为瑞矣。…嘉禾生于禾中,与禾中异 穗,谓之嘉禾。……试种嘉禾之实,不能得嘉禾,恒见粟梁之粟,茎穗怪奇。,公元二世纪△芸苔(油菜)己见记载,时称胡菜 《通俗文》:“芸苔谓胡菜。”(引自《太平御览》卷980) t耕作栽培】乡元前三世纪一公元三世纪今长江中下游地区通行“火耕水褥”的耕作方式 《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又《平准书》: ‘江南火耕水褥”。 《汉书·地理志》:“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褥,民食鱼稻。”又,《武帝本纪》:“江南之地,火 耕水褥。” 《盐铁论·通有篇》:“荆阳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 木而树谷,蟠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褥。”△牛耕由二牛三人发展到二牛一人和一牛一人 《汉书·食货志》卷24上:“武帝末年(前140一前87年卜·用祸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 过鳗田晌一解以上,善者倍之。” 《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广东从西汉后期起,流行用陶牛为明器随葬,牛的形象塑造得 相当生动和逼真,真实地描绘出广东人民对牛的喜爱和重视,东汉随葬陶牛更为普遍, 几乎较大的墓都有陶牛作明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牛耕的推广和发展。佛山市澜石东 汉墓出土的陶水田模型,清楚地证明了这一历史事实。在这一方水田内,有两陶俑分别 在犁田,陶俑一手作扶犁状,一手作赶牛状,所塑的犁哗呈“V”形,中间凸起,不但能 破土划沟,而且可稍向两边翻土,显然在犁桦的发展上己向前迈进了一步,陶俑使牛的 姿势表明,不是二牛抬扛的祸耕方法,而是一人使牛犁田的先进方法。”(331页)公元前87年前△垄作技术进一步发展,形成“代田法” 《汉书·食货志》卷24上:‘武帝末年……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明,岁 代处,故日代田。古法也‘后樱始刚田,以二耙为藕,广尺深尺曰珊,长终亩。一亩三 刚,一夫三百刚,而播种于酬中。苗生叶以上,稍褥陇草,因险其土以附(苗根)故其 诗日:“或芸或芋,黍视凝凝,芸除草也;(芋),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褥辄附根,比盛407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早,故凝凝而盛也。,公元前32年一公元前7年△出现区种法 ((?巳胜之书》:“汤有早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 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区田不拼旁地,庶尽地力。凡区 种,不先治地,便荒地为之。以亩为率,令一亩之地,长十八丈,广四丈八尺,’当横分 十八丈作十五盯,叮间分十四道,以通人行,道广一尺五寸,盯皆广一丈五寸,长四丈八尺, 尺直横凿盯作沟,沟一尺,深亦一尺,积壤于沟间,相去亦一尺,尝悉以一尺地积壤, 不相受,令弘作二尺地以积壤。种禾黍于沟间,夹沟为两行,去沟两边各二寸半,中央 相去五寸,旁行相去亦五寸,一沟容四十四株,一亩合万五千七百五十株。种禾黍,令 上有一寸土,不可令过一寸,亦不可令减一寸。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一行容五 十二株,一亩凡九万三千五百五十株,麦上土令厚二寸。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 寸,一行容九株,一亩六千四百八十株。区种茬,令相去三尺。胡麻相去一尺。区种, 天早常溉之,一亩常收百解。”(((犯胜之书辑释》能一68页)△出现春耕时宜测定技术 《犯胜之书》:“春候地气始通,琢撅木长尺二寸,埋尺,见其二寸;立春后,土块散,上没 撅,陈根可拔,此时二十日以后,和气去,即土刚。以时耕,一当四。和气去耕,四不当 一。”(《犯胜之书辑释》24页)△出现用雪水处理种子 《犯胜之书》:“(搜种)无马骨,亦可用雪汁,雪汁者,五谷之精也。使稼耐旱。△使用搜种法,是为现代包衣种籽的萌芽 《犯胜之书》:“马骨到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涯去滓,以汁溃附子五枚,三四日,去 附子,以汁和蚕矢羊矢各等分,挠令洞洞如稠粥,先种二十日时,以搜种如麦饭状,常 天旱燥时搜之,立乾;薄布数挠,令易乾,明日复澳,天阴雨则勿搜,六七漫而止,辄 曝谨藏,勿令复湿,至可种时,以徐汁澳而种之,则禾不蝗虫,无马骨,亦可用雪汁”。 (《犯胜之书辑释》45页) 编者按:参见《中国包衣种子的发生与发展》《中国农史》1983年第一期△使用稻田水温调节技术 《犯胜之书》:“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途,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沦胜 之书辑释》121页)△使用井水曝晒增温的灌溉技术 《犯胜之书》:“(种麻)天早,以流水浇之,树五升,无流水,曝井水,杀其寒气以浇 之。”(《犯胜之书辑释》150页)△使用冬季压雪保泽措施 《犯胜之书》:“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 冻虫死,来年宜稼。”又,“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 此,则麦耐旱,多实。”(((犯胜之书辑释》26、112页)△发现大豆爆荚性,并采用了“豆熟于场”的收获措施 《犯胜之书》:“获豆之法,荚黑而茎苍,辄收无疑,其实将落,反失之,故日:豆熟予408场,于场获豆,即青荚在上,黑荚在下。”(《泥胜之书辑释》130)也总结出北方早作的基本生产经验。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犯胜之书》;“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犯胜之书辑释》 21页)△泥胜之作《犯胜之书》,是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 《犯胜之书辑释序》:“犯胜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之一。汉成帝(公元前三二一七年) 时做议郎,曾经在今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教导农业,获得丰收。他的原籍大概在今山东 省曹县北面,可惜汉书里没有他的传,他的闻名后世,主要依靠他的著作《犯胜之书》。 《犯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汉书·艺文志》农家称作犯胜之十八篇,这书在汉朝就有崇 高的声誉,例如《周礼·地官·草人》郑玄注:土化之法,化之使美.若沦胜之术也。又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草木萌动,郑玄注:农书日,土长冒撅,陈根可拔,耕者急 发。孔颖达《正义》:郑所引农书,先师以为犯胜之书也。后汉经师注经,就一再引用 《犯胜之书》,所以唐贾公彦《周礼疏》说:汉时农书有数家,犯胜为上。这书的确可以说 是整个汉朝四百多年间最杰出的农书。可惜原书没有流传到现在,……大概就在南、北 宋之间失传了。幸而由于北宋以前的古书很有引用此书的,才保存了《沦胜之书》原文的 一部份·“…但是这一小部分的内容仍是丰富的,包含不少宝贵经验,而且技术水平已经 相当高。其中最突出的是区田法和搜种法,其次如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瓤法都充 分表现出高度的先进经验,此外如穗选法,稻田用控制水流以调节水温的方法,桑苗截 干法等,也很突出地标志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其中唯一的重要缺点是夹杂着阴阳五行的 迷信说法。。(《祀胜之书辑释》1一3页)公元25年一57年△犁耕技术传至越南 《水经注》:“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风行象林,知耕以来,六百余年,火 褥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毅,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毅,十二月作, 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公元二世纪△水稻栽培采用移栽技术,时称移栽为“别即 《四民月令》:“三月可种粳稻,·一五月可别稻及蓝,尽夏至后二十日止。,△崔宴撰《四民月令》,是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月令类农书 《中国农学书录》:“(崔)是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生当东汉末期,《后汉书·崔胭传》后 面附他的传。这部书是以“月令,的格式列举一个年度之内,普通人家所从事的经济活 动,虽然不是专谈农事,但大部分是同农业生产有关的。这自然是封建的小农经济社会 的反映,因此历来都是把它看作农书。实际上它同一般专讲节序的月令书确是不同, 《齐民要术》增大量引录,它可说是东汉时期传留下来的唯一的一部综合性的农书。.(17一 18页)(未完待续)409中国农业科技史年表(四)@闵宗殿$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