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空间诱变的大麦纯合突变体的氮素吸收利用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徐红卫

作者: 徐红卫;高润红;郭桂梅;李静;黄琳丽;张述伟;陈志伟;陆瑞菊;李颖波;刘成洪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麦;空间诱变;小孢子培养;氮素利用率

期刊名称: 植物生理学报

ISSN: 2095-1108

年卷期: 2022 年 01 期

页码: 186-19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挖掘氮素利用率高的大麦种质材料,以大麦(Hordeum vulgare)原始品种‘花30’和空间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获得的纯合突变体SP30-5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下,比较其成熟期的农艺性状,同时,在苗期低氮条件下供应不同氮素形态时,对两份材料的氮素吸收利用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成熟期,相比高氮, SP30-5在低氮水平的单株产量、地上部干物重和氮素利用率均显著优于其原始品种‘花30’。在苗期,低氮条件下, SP30-5在三种供氮形式下地上部的干物重和氮素利用率均显著优于原始品种‘花30’,且SP30-5地上部对硝态氮的利用最强,对硝铵态氮和铵态氮两种氮素形态的利用无显著性差异。在硝态氮和硝铵态氮的处理下, SP30-5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均显著优于原始品种‘花30’,且在硝态氮处理下, SP30-5叶片中基因HvNR1和HvRbcL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和‘花30’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据此推测该纯合突变体材料在硝态氮供应下地上部氮素利用率的提高可能与叶中的硝酸还原酶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以及编码基因HvNR1和HvRbcL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结果为解析空间诱变纯合体氮素吸收利用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线索。

分类号: S512.3

  • 相关文献

[1]大麦单倍体细胞水平与植株水平耐低氮性的关系. 陆瑞菊,陈志伟,何婷,王亦菲,杜志钊. 2011

[2]大麦单株小孢子植株再生及胁迫培养研究. 郭桂梅,何婷,刘成洪,高润红,陈志伟. 2015

[3]化学诱变剂和~(60)Co处理对大麦小孢子低氮胁迫培养的影响. 陆瑞菊,陈志伟,何婷,徐红卫,杜志钊. 2013

[4]盐预处理对大麦种子萌发和小孢子愈伤形成的影响. 徐红卫,郭桂梅,高润红,何婷,杜志钊,李静,陈志伟,陆瑞菊,王亦菲,刘成洪. 2021

[5]诱变结合小孢子培养创制大麦黄花叶病不同抗性突变体. 刘成洪,陆瑞菊,郭桂梅,黄亦辰,杜志钊,何婷,陈志伟,徐红卫,高润红. 2015

[6]两份大麦品种单倍体细胞与植株水平耐盐性的关系. 陆瑞菊,陈志伟,何婷,王亦菲,杜志钊,高润红,邹磊,黄剑华,陈佩度. 2011

[7]秋水仙碱对大麦离体培养小孢子存活与成苗的影响. 陆瑞菊,黄剑华,孙月芳,王亦菲,周润梅. 2001

[8]提高大麦游离小孢子培养反应的研究. 陆瑞菊 ,孙月芳 ,王亦菲 ,周润梅 ,黄剑华. 2004

[9]大麦单粒种子起源的小孢子培养再生频率研究. 郭桂梅,何婷,刘成洪,高润红,徐红卫,李颖波,黄剑华,王亦菲,陆瑞菊. 2019

[10]源于大麦小孢子诱变-氮胁迫培养的DH株系田间耐低氮性表现. 陆瑞菊,刘成洪,何婷,陈志伟,徐红卫,杜志钊,高润红,王亦菲,邹磊. 2014

[11]应用小孢子离体培养技术培育大麦新品系. 陆瑞菊,黄剑华,王亦菲,孙月芳,周润梅,何南扬,龚来庭. 2002

[12]早籼稻空间诱变新品种“浙101”的选育. 严文潮,孙国昌,俞法明,吴伟,徐建龙,刘庆龙,金庆生. 2006

[13]航天搭载对辣椒SP_1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研究初报. 龙卫平,廖森泰,郑锦荣,卢文佳. 2006

[14]培矮64S空间诱变的生物学效应. 李永辉,柳武革,王丰,刘振荣,刘宜柏,蔡耀辉. 2008

[15]满江红孢子果空间诱变效应的研究 Ⅱ空间条件对不同品系满江红耐荫性的影响. 鲁雪华,卞祖良,郭文杰,陈敏. 2002

[16]满江红孢子果空间诱变效应的研究 Ⅰ.高空条件对不同品系满江红孢子果生长发育的影响. 郭文杰,鲁雪华,林勇,陆培基,刘中柱. 2002

[17]果树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范建新,邓仁菊,李金强. 2008

[18]植物诱变新技术在小麦育种上的应用. 赵春芝,罗建新,张建成,赵春慧,江平,周俊,洪勇枫. 2010

[19]空间诱变水稻新品种云粳43号的产量和品质特性分析. 游秀枫,严洪斌,董武壮,肖俊青,王秋英,苏振喜. 2018

[20]空间诱变创制不结球白菜晚抽薹新种质及新品种艳春的选育. 李晓锋,朱红芳,朱玉英,侯瑞贤.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