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沿江平原双季稻3种栽培体系碳足迹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光宇

作者: 王光宇;朱丽君;张扬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碳足迹;双季稻;温室气体;安徽省;沿江平原;栽培体系

期刊名称: 江苏农业科学

ISSN: 1002-1302

年卷期: 2021 年 003 期

页码: 91-9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基于安徽省沿江平原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示范区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农业碳足迹理论及方法,分析课题研究集成的2种双季稻栽培体系创新模式与当地传统对照模式的碳足迹。结果表明,创新模式1单位面积碳足迹(早+晚双机播)为2 376.32 kg(CO2-eq)/hm2,创新模式2(早+晚双抛)为2 505.58 kg(CO2-eq)/hm2,对照模式(早直播+晚抛)为3 398.29 kg(CO2-eq)/hm2;3种模式内晚稻单位面积碳足迹高于早稻,化肥和电力对总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排前位,农药对单位面积碳足迹贡献最小;在单位面积产量碳足迹方面,2种创新模式低于对照模式,创新模式1(早+晚双机播)单位产量碳足迹为201.26×10-3 kg(CO2-eq)/kg,创新模式2(早+晚双抛)单位产量碳足迹为211.90×10-3 kg(CO2-eq)/kg,对照模式(早直播+晚抛)单位产量碳足迹为317.22×10-3 kg(CO2-eq)/kg。

分类号: S511.42

  • 相关文献

[1]双季稻减排增收的水氮优化管理模式筛选. 李如楠,李玉娥,王斌,万运帆,李健陵,马娉,翁士梅,秦晓波,高清竹. 2020

[2]安徽省淮北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绿色丰产模式碳足迹研究. 王光宇,朱丽君,张扬. 2020

[3]再生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碳足迹. 林志敏,李洲,翁佩莹,吴冬青,邹京南,庞孜钦,林文雄. 2022

[4]2004—2014年南方稻区双季稻生产碳足迹动态及其构成. 陈中督,徐春春,纪龙,方福平,陈阜. 2018

[5]基于农户调查的长江中游地区双季稻生产碳足迹及其构成. 陈中督,徐春春,纪龙,方福平. 2018

[6]基于农户调查的长江流域双季稻生产碳、氮足迹分析-以江西和湖南为例. 陈中督,徐春春,纪龙,方福平. 2023

[7]淡水池塘养殖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刘俊文,刘晃,庄保陆,曲蕊. 2019

[8]畜禽产品碳足迹研究进展与分析. 黄文强,董红敏,朱志平,刘翀,陶秀萍,王悦. 2015

[9]长期定位双季稻田施用生物炭的温室气体减排生命周期评估. 张卫红,李玉娥,秦晓波,李健陵,万运帆,王斌,高清竹,刘硕. 2018

[10]生猪养殖系统碳足迹评估研究进展. 周元清,董红敏,朱志平,王悦,李南西. 2024

[11]不同氮肥处理春玉米温室气体的排放. 段智源,李玉娥,万运帆,秦晓波,王斌. 2014

[12]长江下游稻田不同种植制度的碳足迹分析. 严燕,季国军,胡乃娟,陈留根,郑建初,胡锋. 2024

[13]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的上海市水稻生产的碳足迹. 曹黎明,李茂柏,王新其,赵志鹏,潘晓华. 2014

[14]控释肥和添加剂对双季稻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和减排评价. 王斌,李玉娥,万运帆,秦晓波,高清竹. 2014

[15]施氮量及抑制剂配比对双季稻生长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纪雄辉,彭华,石丽红,田发祥,石生伟. 2010

[16]有机肥和缓控肥替代部分化肥降低双季稻田综合净温室效应. 李桂花,周吉祥,张建峰,杨俊诚. 2020

[17]耕作方式对双季稻田土壤剖面CH4和N2O分布特征的影响. 杨通,吴俊男,鲍婷,李凤博,冯金飞,周锡跃,方福平. 2021

[18]黑麦草鲜草翻压还田对双季稻CH_4与N_2O排放的影响. 易丽霞,胡跃高,曾昭海,唐海明,肖小平,杨光立. 2011

[19]沿江平原早稻、再生稻机插育秧技术. 吴晨阳,程驭,余绪来,潘志军,夏慧婷,张晓红,尹玲,周兵,许有尊,周永进,吴文革. 2023

[20]吉林省马铃薯、冬小麦栽培技术体系商榷. 刘峰,王风,王洋,仲义,陈树良,王中伟.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