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红河流域(中国段)过去57年(1962-2018)主要气候因子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逢春

作者: 杨逢春;马秀花;何琼;代发文;黄华平;李叶;构箭勇;Kritana Prueksakorn;Chaya Sarathchandra;文慧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元江-红河;气候因子;干热河谷;生态敏感;全球变化

期刊名称: 环境影响评价

ISSN: 2095-6444

年卷期: 2023 年 005 期

页码: 115-121

摘要: 为研究元江-红河流域(中国段)气候环境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选取了气温、相对湿度、24小时降水量、蒸发量和日照百分率五个气候因子57年(1962-2018)的气象数据进行了线性回归、偏相关分析以及M-K检验。结果表明:(1)近57年来,该流域气温整体呈逐步上升趋势,中、下游地区年均温普遍高于上游地区;(2)相比于上游干暖河谷和中游干热河谷,空气相对湿度在下游湿热地区及中游高海拔湿凉地区明显偏高,但近57年来逐次降低;(3)24小时降水量下游地区远高于上游和中游,除中游干热河谷地区有逐年减小趋势外,其余地区年际变化不大;(4)蒸发量在中游干热河谷地区逐年增加,其他地区呈缓慢下降趋势,整体上看,上游和中游地区高于下游;(5)日照百分率年际波动较大,但是除了下游河口站呈缓慢减少趋势以外,57年来各站点总体上变化不大,下游地区低于上游和中游地区。研究证明元江-红河流域(中国段)主要气候因子波动变化幅度与周边地区及全球范围的趋势相一致或更高。干热河谷地区环境因子变化幅度均比较剧烈,属于生态敏感地区,应该引起更多关注。

分类号: P333%P467

  • 相关文献

[1]元江干热河谷低海拔地带退化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及物种分布模式. 杨逢春,刘景欣,黄华平,构箭勇,文慧婷,李叶,陈娴,KRITANAPrueksakorn,HONGAnh Thi Nguyen,CHAYASarathchandra. 2021

[2]太阳紫外线-B辐射及其植物效应刍议. 侯扶江,贲桂英,淮虎银. 1997

[3]国外有关气候变化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 李树彬. 2002

[4]南方红壤稻田与旱地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特征差异. 李昌新,黄山,彭现宪,黄欠如,张卫建. 2009

[5]稻田转变为旱地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变化特征. 黄山,芮雯奕,彭现宪,刘武仁,张卫建. 2009

[6]全球变化下的生物入侵研究. 万方浩. 2010

[7]青海省达日县退化草地研究:Ⅱ退化划地成因分析与评估. 陈全功,梁天刚. 1998

[8]海底“三极”与地表“三极”:动力学关联. 李三忠,索艳慧,王光增,姜兆霞,赵彦彦,刘一鸣,李玺瑶,郭玲莉,刘博,于胜尧,刘永江,张国伟. 2019

[9]陆地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周广胜,王玉辉,白莉萍,许振柱,石瑞香,周莉,袁文平. 2004

[10]应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的区域风速模拟. 段建南,李旭霖,王改兰,李保国. 2001

[11]全球变化背景下内蒙古草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进展. 李婷婷,张西美. 2020

[12]模拟增温与增雨对克氏针茅光合作用的影响. 闫玉龙,张立欣,万志强,谷蕊,苏力德,杨劼,高清竹. 2016

[13]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摆万奇,柏书琴. 1999

[14]大气CO_2浓度倍增对稻田生态系统钙、镁、硅离子流失的潜在影响. 郭嘉,张卫建,户其亮,朱建国. 2008

[15]鼎湖山主要森林土壤CO_2排放和CH_4吸收特征. 莫江明,方运霆,李德军,林而达,李玉娥. 2006

[16]入侵生态学最新研究动态. 吴昊,丁建清. 2014

[17]海洋酸化及其与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的关系. 唐启升,陈镇东,余克服,戴民汉,赵美训. 2013

[18]全球气候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及其地上地下互作机制研究. 张卫建,邓艾兴,郑建初,朱建国,卞新民. 2008

[19]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研究探讨. 侯向阳. 2012

[20]氮沉降对草地昆虫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牛永杰,马全会,朱玉,刘海荣,吕佳乐,邹元春,姜明.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