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围山蕨类多样性及生境因子对干扰的响应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逢春

作者: 杨逢春;刘景欣;黄华平;构箭勇;文慧婷;李叶;袁欣宇;马秀花;朱兴旺;阳晓倩;何琼;Prueksakorn Kritana;Sarathchandra Chaya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蕨类植物;大围山;云雾林;多样性;干扰

期刊名称: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ISSN: 1006-9690

年卷期: 2022 年 012 期

页码: 98-105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大围山云雾林蕨类的Alpha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稀有性指数,探讨了不同干扰程度下主要环境因子变化及林下蕨类植物生物多样性响应。方法:设置长100 m样带3条,样带内每隔10 m设置一个1 m×1 m样方,统计各样方内的蕨类植物的种类及数量,记录、采集标本;同时,检测林冠开阔度(Canopy openness,CO)、空气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和表层土温(Surface temperature,ST)。结果:(1)重度干扰使林下光线和土壤表层温度改变,蕨类种类与数量均增加;(2)重度和中度干扰下,蕨类植物种类和数量在短时间内均增加,但可持续性差;(3)轻度干扰下,原始生境中的差异化未受破坏。结论:人为干扰在短期能丰富局地蕨类多样性,但可持续性差,且对森林整体而言多样性贡献率极小。分析表明攀缘卷柏、钝叶卷柏、华中瘤足蕨和蛇足石杉可作为大围山云雾林生境的指示种。

分类号: Q948

  • 相关文献

[1]元江干热河谷主要环境因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及蕨类植物的分布响应. 杨逢春,毛晓叶,刘景欣,黄华平,李叶,构箭勇,文慧婷. 2020

[2]云南大围山野生茶树资源考察. 蒋会兵,王平盛,虞富莲,何青元. 2009

[3]蕨类植物园林应用及其开发利用潜质探讨. 苟燕妮,雷江丽. 2011

[4]蕨类植物翠云草栽培繁殖技术及园林应用价值. 张旭乐,杨燕萍,黄建,钱仁卷. 2009

[5]海南野生蕨类植物开发利用研究. 张浪,姜殿强. 2009

[6]蕨类植物质子焦磷酸酶编码基因的鉴定及进化分析. 梁靖雯,王鹏,叶秀旭,盖江涛,白蓓蓓,李倩,刘咲頔,徐诗涛. 2020

[7]海南蕨类植物的研究进展. 黎明,王祝年. 2007

[8]北方地区蕨类植物对镉砷单一及复合污染的耐性与富集能力研究. 王林,徐应明,梁学峰,孙约兵,林大松. 2012

[9]~(60)Co-γ射线辐照对蕨类植物绿色球状体成苗的影响. 叶晓青,佘建明,贾新平,梁丽建,刘晓青. 2016

[10]12份蕨类材料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贾新平,叶晓青,梁丽建,孙晓波,佘建明. 2013

[11]灌丛内人工林窗的相对光照强度和土壤水分条件. 薛智德,张乾功,朱清科,陈卫平. 2008

[12]围封与放牧措施下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及其微生境土壤养分特征. 韩炳宏,牛得草,袁晓波,任运涛,石明明,吴让,傅华. 2016

[13]不同干扰类型对高寒草甸群落结构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江小蕾,张卫国,杨振宇,王刚. 2003

[14]干扰对固沙樟子松林凋落物特征及持水性的影响. 王东丽,郝可欣,梁潇洒,方祥,汤家喜,连昭,赵艳,沈海鸥. 2019

[15]黄土丘陵区草地根系生物量对踩踏干扰生物结皮的响应. 任伟,赵允格,许明祥,徐安凯. 2019

[16]氯虫苯甲酰胺干扰桃小食心虫交配的转录组分析. 孙丽娜,田志强,张怀江,李艳艳,闫文涛,岳强,仇贵生. 2018

[17]基于VC++的悬挂架动应力测试数据的处理研究. 刘志如,王春耀,王学农,陈发,刘跃. 2008

[18]3种热带杂草挥发油干扰小菜蛾行为的研究. 覃伟权,张茂新,凌冰,彭正强. 2004

[19]5种石油醚前处理对不同植物样品黄酮含量测定的影响. 郑定华,袁淑娜,陈俊明,黄坚雄,潘剑,李娟,周立军. 2017

[20]辐照对农产品中细菌ATP生物发光检测的干扰. 高岳,冯敏,王泽港,吕海燕,马飞,史宙亮,葛才林,罗时石.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