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棉区二代棉铃虫和叶螨为害棉花的动态复合防治指标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郭予元

作者: 戴小枫;刘芹轩;高宗仁;李巧丝;邱峰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棉花;棉铃虫;叶螨;复合为害;动态防治指标

期刊名称: 植物保护学报

ISSN: 0577-7518

年卷期: 1994 年 21 卷 04 期

页码: 339-34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1993年在河南省郑州市进行二代棉铃虫和叶螨对棉花的复合为害和动态防治指标田间开放式小区试验。按“206”回归最优设计布置处理,以肩然感虫结合人工接虫形成棉铃虫量和螨害指数梯度组合,用协方差分析排除黄萎病干扰,以订正后的皮棉损失率为试验结果。主成分分析证明棉铃虫和叶螨的一次及二次型数值,尤其是二者的交互作用与皮棉损失率都呈显著正相关,得出二者复合为害二次曲线方程为: y=-0.13903+0.16901x_1-2.535×10~(-4)x_1~2+1.0502x_2-0.01185x_2~2+3.614×10~(-4)x_1x_2±0.63 由此推导出3%允许皮棉损失率的棉铃虫单独为害防治指标为29.5头3龄幼虫/百株,叶螨单独为害防治指标为3.11%螨害指数,以及一系列动态复合防治指标。

分类号: S435.622.3

  • 相关文献

[1]喀什棉区第一、二代棉铃虫对棉花的复合危害和防治指标研究. 姚举,李号宾,王伟,张爱新,王东. 2008

[2]沿海棉区棉株生育动态及其在害虫管理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柏立新,曹赤阳,张永孝,束春娥. 1989

[3]麦蚜混合种群对小麦穗期的危害和动态防治指标初步研究. 曹雅忠,李世功,武予清,刘爱芝,胡毅. 1988

[4]防治好棉花结铃盛期的虫害. 许立瑞. 1996

[5]棉田后期莫忘管. 秦灿石. 1995

[6]转Bt基因抗虫棉的研究进展. 高丽洁,薛亚杰,杨正书,李玲. 2000

[7]转新型抗虫基因Vip3A棉花的获得及抗虫性鉴定. 肖娟丽,罗晓丽,王志安,张安红. 2020

[8]棉花种间杂交抗棉铃虫资源选育. 苗春生,潘河山,王志龙,姜保功,杨雪梅,张欣雪,何鉴星. 1999

[9]转新型抗虫基因Vip3A棉花新种质的创制. 张安红,王志安,肖娟丽,刘圆,罗晓丽. 2020

[10]富β体氰戊菊酯防治棉铃虫生物试验研究初报. 胡发清,方昌源. 1993

[11]棉花新品种(系)抗棉铃虫鉴定与综合量化评估. 柏立新,束春娥,张龙娃,肖留斌,宋锦花,蒋小平. 2004

[12]河北省植棉区棉铃虫的防治措施. 周永萍,师树新,田海燕,葛朝红,杜海英. 2017

[13]二代棉铃虫不防治下SGK321与石远321叶片衰老的比较. 代建龙,董合忠,李维江. 2009

[14]转Bt杀虫蛋白基因的抗棉铃虫棉花新种质. 黄骏麒,郭三堆,束春娥,吴敬音,王武钢,张震林,陈松,毛立群,汪洋,徐英俊,顾立美,周宝良,沈新莲,肖松华. 1996

[15]棉铃虫防治指标研究. 樊孝贤,齐立,石尚柏,王瑞琪,黄民松,万鹏,罗汉钢,李冬梅,王玲. 2000

[16]2016-2020年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棉铃虫抗性的动态分析. 姜义平,许乃银,谭永安,赵静,柏立新,肖留斌. 2021

[17]华北棉区主要害虫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技术示范. 张帅,马艳,闵红,于晓庆,李娜,芮昌辉,高希武. 2016

[18]Ghppo1基因在棉花防御中的表达及功能分析. 楚博,楚博,张帅,雒珺瑜,王春义,吕丽敏,朱香镇,王丽,崔金杰. 2018

[19]害虫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抗性及对策. . 2000

[20]抗虫棉晋棉38的抗虫基因在不同生育期各器官中的表达. 张香荣,贝丽霞,罗晓丽,张安红.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