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极端高温对亚洲玉米螟卵、初孵幼虫和成虫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全玉东

作者: 何康来;王振营;魏洪义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亚洲玉米螟;短时极端高温;半数致死时间;半数致死温度

期刊名称: 植物保护学报

ISSN: 0577-7518

年卷期: 2015 年 42 卷 06 期

页码: 985-99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为探明短时极端高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的影响,采用耐热能力测定方法,研究了亚洲玉米螟经6 h高温处理后的半数致死温度(LT50)、存活率以及不同高温下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结果表明,经6 h高温处理后,亚洲玉米螟卵、初孵幼虫和成虫的LT50分别为40.24~40.44、38.59和42.84~44.54℃;当卵、初孵幼虫、1日龄和3日龄成虫分别在37、35、41和37℃时,其存活率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而分别在39、37、43和39℃时,其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卵、初孵幼虫、1日龄和3日龄成虫的短时高温阈值分别为37~39、35~37、41~43和37~39℃;当温度高于高温阈值时,卵、初孵幼虫和成虫的Lt50分别为0.38~6.31、0.22~8.35和3.80~24.15h,且雄成虫的Lt50小于雌成虫。研究表明,短时极端高温对亚洲玉米螟的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

分类号: S435.132

  • 相关文献

[1]短时极端高温对亚洲玉米螟卵、初孵幼虫和成虫的影响. 何康来,王振营,魏洪义. 2016

[2]粘质沙雷氏菌对抗BmNPV家蚕品种皖·丰*润康的致病力测定. 张勇,秦凤,张彦,童晓琪,黄浩,徐浩,孙健诚,黄德辉,石凉. 2022

[3]白鲜皮对亚洲玉米螟杀虫活性初探. 杜茜,徐文静,朱琳,汪洋洲,鲁新. 2008

[4]气候变化对沈阳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世代的影响. 张柱亭,类成平,孙嵬,张统书,董辉. 2014

[5]玉米抗螟性离体鉴定的一种方法. 邱道寿,胡建广,刘建华,方志伟,李余良. 2008

[6]2种生物农药对亚洲玉米螟的杀虫活性. 董易之,陆恒,陈炳旭,郑锦荣. 2010

[7]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合成方法和应用进展. 李金涛,王滢秀,张作山,刘钦胜,李旭坤,王霞,江忠萍. 2019

[8]广州地区亚洲玉米螟的滞育与抗寒力的季节动态. 何康来,王振营,张宝鑫,黄少华. 2007

[9]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快速选育对亚洲玉米螟高毒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突变株. 廖先清,周荣华,刘芳,张志刚,饶犇,陈伟,王开梅. 2018

[10]转基因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玉米‘双抗12-5’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及对草甘膦的耐受性研究. 王江,武奉慈,刘新颖,冯树丹,宋新元. 2016

[11]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化性与复苏后发育历期的关系. 周大荣,李建平. 1998

[12]转基因抗虫棉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时空动态研究. 黄东林,史晓利,邹敏,王凤,张金华,柏立新. 2007

[13]我国棉田玉米螟研究概况. 韩娟,陈小波,葛红,刘立春,顾国华. 2003

[14]转基因玉米SW12-859的抗螟性及农艺性状评价. 康领生,姜志磊,刘洋,王玉民,徐惠风. 2017

[15]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RTP)诱变快速选育对亚洲玉米螟高毒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突变株. 廖先清,周荣华,刘芳,张志刚,饶犇,陈伟,王开梅. 2018

[16]亚洲玉米螟化性遗传规律研究. 黄艳玲,袁海滨,李启云,高月波,张正坤,王振营. 2015

[17]玉米螟赤眼蜂适宜生境的研究及其利用. 宋彦英,王振營,何康來,文麗萍. 1998

[18]相对湿度对复苏后亚洲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存活及化蛹的影响. 周大荣. 1998

[19]亚洲玉米螟幼虫对氮、糖的吸收和利用. 吕仲贤,胡萃,杨樟法. 1997

[20]春玉米不同栽培方式对棉田玉米螟的影响. 徐文华,王瑞明,吴春,李清云. 200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