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玉米种质选系的利用潜力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刘志新

作者: 刘志新;王延波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种质;利用潜力;耐密性;杂种优势群

期刊名称: 玉米科学

ISSN: 1005-0906

年卷期: 2016 年 24 卷 01 期

页码: 37-4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充分利用外来玉米种质资源,从俄罗斯种质中选育的82份自交系中选取20份自交系,与5个测验种按NCII设计组配100个杂交组合,研究自交系的耐密性、配合力以及杂种优势群划分等。结果表明,自交系R1-2、R1-3、R3-2、R6-2、R9-1、R9-2和R11-1耐密性和农艺性状等表现突出,在育种中可以重点利用。群体R1、R2、R5、R6、R8及R11属于SS群,群体R3和R9属于NSS群。根据自交系性状及杂种优势群可以对该部分俄罗斯种质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以提高育种效率。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河南省玉米品种利用原则. 王振华,魏昕,张前进,张新,鲁晓民. 2020

[2]8个群体在我国东北区玉米育种应用中的潜力分析. 雍洪军,王黎明,李明顺,张德贵,潘光堂,张世煌,李新海,荣廷昭. 2014

[3]玉米耐密育种及主要农艺性状耐密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 范俊山,赵晓雷,彭勃. 2014

[4]燕山北部丘陵区春玉米品种耐密性评价及鉴定指标筛选. 边丽梅,孙峰成,董喆,郑伟,张丽妍,张昊,郝春雷,慈艳华,杜江洪,孟繁盛. 2021

[5]新疆干旱区密植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耐密性分析. 杨杰,韩登旭,王业建,阿布来提·阿布拉,梁晓玲,郗浩江,李铭东,王仙,文丽伟. 2020

[6]4个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研究. 任小燕,段运平,刘守渠,郭峰,郝曜山. 2018

[7]密度对耐密性不同玉米品种群体冠层结构的影响. 唐建华,张卫建,王延波,于吉琳,宋振伟,刘荣,王大为,刘颖,齐华. 2013

[8]新疆主要玉米品种密植条件下农艺性状及耐密性研究. 邵红雨,梁晓玲,阿布来提·阿布拉,韩登旭,杨杰,李铭东. 2013

[9]不同玉米品种耐密性比较. 阎超,李连禄,唐丽媛,许艳丽,赵明. 2011

[10]10个玉米品种耐密性分析及其对主要性状的影响. 程伟东,闫飞燕,石达金,吕巨智,张玉,钟昌松,刘永红. 2017

[11]黑龙江北部早熟区玉米增密试验. 何长安,刘兴焱,杨耿斌,纪春学,王辉,张恒. 2016

[12]松嫩平原中南部玉米新品种耐密性初探. 姜宇博,王俊河,于洋,宫秀杰,郝玉波,李梁,钱春荣,葛选良. 2016

[13]玉米品种耐密性研究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 卜俊周,岳海旺,谢俊良,彭海成,张洪彬. 2011

[14]玉米叶片生理特性对密度的反应与耐密性. 刘开昌,王庆成,张秀清,王春英,张海林. 2000

[15]对玉米的耐密性及选育耐密品种的探讨. 樊景胜,阎淑琴,马宝新,李德新,连永利,刘海燕,孙善文. 2002

[16]遗传改良对中国华北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产量的贡献. 谢振江,李明顺,徐家舜,张世煌. 2009

[17]浅论玉米耐密性. 杨宗利,李积铭,李和平. 2015

[18]玉米光合性能与耐密性关系的研究. 刘开昌,王庆成,张秀清,王春英,李爱芹,张海松. 2001

[19]玉米南繁育种管理技术探讨. 王巍,薛永国. 2012

[20]重庆市玉米耐密增产试验研究. 周茂林,蒋志成,柯剑鸿,田红琳,苟茂海,郑阳.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