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穗型水稻品种籽粒垩白性状改良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鲍根良

作者: 鲍根良;王俊敏;富田桂;左晓旭;张小明;叶胜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粳稻;密穗型品种;垩白;籽粒长宽比;着粒密度

期刊名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ISSN: 1672-1810

年卷期: 2004 年 5 卷 04 期

页码: 378-381

摘要: 采用籽粒长宽比较大、穗部着粒密的散穗型材料 (EG2 3)改良粳稻密穗型品种的籽粒垩白性状。结果表明 ,经改良后得到的密穗型品系EA6 ,与原亲本浙粳 2 0比较 ,其穗部长度缩短 ,每穗总粒数增加 ,着粒密度增大 ,而籽粒垩白特性得到明显的改善 ,表明在穗部长度和着粒结构未得到改良的情况下 ,调节籽粒长宽比对改善密穗型品种籽粒垩白性状具有可能性。穗部不同粒位籽粒垩白性状改良的效果不同 ,穗顶部和穗中部的改良效果明显优于穗基部。设计的 4个不同杂交配组方式中 ,以反回交配组方式 (浙粳 2 0 /EG2 3//浙粳 2 0 )选育效果最好。EA6具有较好的农艺性状 ,既可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利用 ,也可直接应用于生产。这一结果从育种实践上较好地协调了密穗型品种高产与优质的矛盾 ,对于培育既有密穗型的高产株型又有优良籽粒外观品质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黄淮稻区优质抗病粳稻“六位一体”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李俊周,王书玉,尹海庆,姬生栋,王生轩,张栩,陈楠,赵全志. 2017

[2]利用重测序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定位水稻籽粒长宽比QTL. 卫纯洁,陶亚军,范方军,李文奇,王芳权,许扬,陈智慧,仲维功,杨杰,王军. 2020

[3]水稻穗粒数相关基因的初步定位. 余建平,张强,熊海燕,朱汝财,李自超. 2013

[4]粳稻穗角、着粒密度及每穗颖花数的遗传. 刘金波,王宝祥,刘晓丽,李健,杨波,方兆伟,卢百关,刘艳,迟铭,周振玲,陈庭木,秦德荣,徐大勇. 2014

[5]基于着粒密度的湖北省水稻穗型分类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研究. 房振兵,汪本福,田永宏,陈波,范兵,赵沙沙,潘高峰. 2019

[6]寒地水稻分蘖出生的早晚对该穗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 孙海正. 2004

[7]高产水稻新品种连梗22号. 徐波,邢运高,徐大勇. 2023

[8]寒地粳稻不同穗质量类型品种穗部性状分析. 马瑞. 2013

[9]水稻垩白形成的生理和遗传机制. 刘霞,付艳苹,朱晔荣,李艳萍,王勇. 2007

[10]稻米垩白QTL定位分析. 彭强,张大双,吴健强,刘颖,黄培英,王际凤,朱速松. 2016

[11]稻米淀粉RVA谱特征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李刚,邓其明,李双成,王世全,李平. 2009

[12]不同生育期类型粳稻品种垩白性状对施氮水平的响应. 马群,顾海永,张庆,李雪侨,殷春渊,魏海燕,戴其根,张洪程. 2010

[13]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技术在水稻垩白基因Chalk5检测中的应用. 汪雪峰,辛业芸. 2018

[14]国审杂交籼稻组合的稻米品质分析. 盛文涛,吴俊,邓启云,赵向前. 2015

[15]稻米垩白QTL定位分析(英文). 李佳丽,彭强,施文娟,刘颖,张大双,吴健强,朱速松. 2016

[16]早籼垩白米形成的形态解剖学的研究. 姜维梅,周敏,李太贵. 2002

[17]温度对早籼稻米垩白发生与胚乳物质形成的影响. 沈波,陈能,李太贵,罗玉坤. 1997

[18]早籼稻胚乳充实过程中温度变化对垩白形成的影响. 陈能,李太贵,罗玉坤. 2001

[19]水稻垩白性状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邱先进,袁志华,何文静,刘环,徐建龙,邢丹英. 2014

[20]杂交稻米垩白的遗传及相关研究. 谭震波,况浩池,阴国大,陈国良,左永树,赵甘霖. 199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