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川麦104的遗传构成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俊

作者: 万洪深;杨武云;王琴;朱欣果;胡晓蓉;魏会廷;汤永禄;李朝苏;彭正松;周永红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川麦104;SSR;DArT标记;遗传构成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4 年 47 卷 12 期

页码: 2281-229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解析突破性高产小麦新品种川麦104的遗传构成,探讨双亲川麦42和川农16对其高产特性的贡献。【方法】利用已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上的176个SSR和683个DArT标记对川麦104及其亲本进行分析,了解川麦104的遗传构成;根据已定位到的产量性状QTL,分析来源于双亲的染色体区段对川麦104产量相关性状的贡献。【结果】在川麦104的双亲具有差异的859个多态位点中(22个位点缺失),有522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来源于川麦42,315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来源于川农16;川麦104更多地继承了川麦42的遗传成分(60.8%);川麦104中来源于双亲的遗传位点在A、B和D基因组分布不同,来源于川麦42的等位位点在A、B和D基因组所占比例分别为55.00%、60.20%和67.27%;川麦104中来源于双亲的等位位点在21条染色体上的分布也不同,来源于川麦42的等位位点主要分布于3A、5A、7A、1B、5B、7B、3D、4D、5D和7D染色体上,来源于川农16的等位位点主要分布于4A、3B、4B、6B、1D、2D和6D染色体上。川麦104来源于双亲的染色体区段(遗传距离大于5 cM)共68个,总长度为3 089.6 cM;来源于川麦42和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分别为36和32个,来源于川麦42的染色体区段主要分布在3D、5D、7A、7B和7D染色体上,来源于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主要分布在3B、4B和6D染色体上;在A和D基因组川麦104来源于川麦42的染色体区段比川农16的多,B基因组中来源于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比川麦42的多。在1B、1D、2B、4A、4D、5A、5B、5D和7A染色体上,9个来源于川麦42的染色体区段以及5个来源于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富集了与产量性状相关的QTL,其中,在1BS和4A染色体上来源于川麦42的染色体区段携带增加穗粒数的QTL等位位点;在1D、2B和4A染色体上来源于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携带增加单位面积穗数的QTL等位位点;5B染色体上来源于川麦42的染色体区段和4A、4D染色体上来源于川农16的染色体区段均携带增加千粒重的QTL等位位点,这些QTL的聚合对川麦104的产量三因素有增效作用。【结论】小麦新品种川麦104的高穗粒数特性来源于川麦42,多穗数特性来源于川农16,其千粒重特性双亲均有贡献,表明双亲的正效产量性状QTL重组是川麦104的高产遗传基础。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利用基因芯片分析西南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川麦104的遗传构成. 李式昭,王琴,郑建敏,朱华忠,李俊,万洪深,罗江陶,刘泽厚,伍玲. 2021

[2]六棱大麦抗赤霉病QTL的定位(英文). 张立异,陈天青,MARCHAND S,BELZILE F,张爱民. 2015

[3]小麦材料CH7034中成株期抗白粉病QTL定位. 李欣,张晓军,乔麟轶,刘成,郭慧娟,李锐,梅超,张树伟,畅志坚. 2019

[4]突破性小麦新品种川麦104大面积示范推广成效显著. 吕茂应,万洪深,杨武云,汤永禄,李朝苏. 2016

[5]小麦新品种淮麦33的遗传构成分析. 杨子博,王安邦,冷苏凤,顾正中,周羊梅. 2018

[6]超级稻宜优673遗传构成与籼粳属性分析. 黄庭旭,朱玉君,樊叶杨,游晴如,周鹏,杨东,谢华安,庄杰云. 2013

[7]小麦-簇毛麦新种质山农05078的鉴定(简报). 刘海燕,何方,王金平,西廷业,王洪刚,李兴锋. 2008

[8]云南甘蔗自育品种DNA指纹身份证构建. 刘新龙,马丽,陈学宽,应雄美,蔡青,刘家勇,吴才文. 2010

[9]35份皮燕麦种质遗传多样性的SSR和SRAP分析. 白晓雷,刘艳春,生国利,杨学文,王欣欣,唐超,路耿新. 2015

[10]水稻苯达松敏感致死基因bel的初步定位. 朱磊,朱友林,余潮,张集文. 2005

[11]小麦粘类CMS育性恢复基因的SSR分子标记与定位. 郭艳萍,张改生,程海刚,朱展望,张龙雨,牛娜,马守才,李红霞. 2009

[12]三疣梭子蟹微卫星多重PCR技术建立及条件的优化. 任宪云,刘萍,李健,李晓萍,韩智科,刘磊. 2011

[13]三疣梭子蟹遗传连锁图谱的初步构建. 罗云,高保全,刘萍,李健,戴芳钰. 2010

[14]抗白粉病八倍体小偃麦和双体异附加系的鉴定. 林小虎,王黎明,李兴锋,陆文辉,赵逢涛,李文才,高居荣,王洪刚. 2005

[15]基于SSR标记的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张妤艳,吴俊,张绍铃. 2008

[16]甘蔗SSR和AFLP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刘新龙,毛钧,陆鑫,马丽,Karen Sarah AITKEN,Phillip Andrew JACKSON,蔡青,范源洪. 2010

[17]小偃麦异代换系山农0095辐照花粉后代的细胞学及SSR标记分析. 鲍印广,李兴锋,宗浩,赵春华,崔法,王玉海,王洪刚. 2009

[18]大叶藻EST-SSR标记开发及其在大叶藻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刘福利,刘坤,王飞久,孙修涛,汪文俊,梁洲瑞,马兴宇. 2013

[19]玉米SSR分子标记技术操作规程的优化. 王伟,杨文鹏,关琦,张文龙,戴保威. 2008

[20]SSR标记遗传距离与辣椒杂种优势的关系. 何建文,姜虹,杨红,苏丹,刘永翔.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