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早熟超强适应性大豆黑科56号选育及遗传组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韩德志

作者: 韩德志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黑科56号;选育;遗传组成

期刊名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ISSN: 1672-1810

年卷期: 2022 年 004 期

页码: 1016-102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黑科56号系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以黑河33号为母本、黑河34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105~110 d,需≥10℃活动有效积温2030~2100℃。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69.6~75.0 cm,有分枝,白花,尖叶,灰色茸毛,荚镰刀形,成熟时呈褐色。籽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浅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6.5~19.0 g。5年品质平均:蛋白质含量38.80%~43.05%,脂肪含量18.18%~19.69%。经过两级审定机构抗病鉴定,灰斑病为2级,抗(R),病毒病为3级,中抗(MR)。适合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下限及第六积温带上限种植。通过遗传系谱分析,黑科56号细胞质基因来源于克山白眉,通过育种第3轮到育种12轮共经历了9个传递过程,细胞质遗传物质通过克山白眉→紫花四号→丰收1号→黑河54→黑河4号→黑交7710→黑河9号→黑河18→黑河33号→黑科56号完成100%遗传传递。黑科56号细胞核遗传追溯到14份祖先亲本,具有丰富的遗传基础,其核基因来自2份国外优异种质,7份东北地区的骨干地方品种,4份地方育成品系,1份野生大豆。祖先亲本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北92-28(25.00%)、十胜长叶(15.63%)、黑交83-1345(12.5%)、尤比列(7.81%)、黑河51(L)(6.25%)、蓑衣岭(4.69%)、克山白眉(4.30%)、克山四粒荚(3.91%)、四粒黄(3.71%)、金元(3.71%)、黑河野生豆3-A(3.13%)、黑交75-861(3.13%)、黑龙江41(3.13%)、长叶1号(3.13%),广泛的遗传基础为黑科56号的高产稳产、优质、抗逆、超强广适奠定遗传基础。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黑河38号大豆品种的选育和遗传组成. 吴纪安. 2007

[2]甘蔗新品种闽糖95-261的选育研究. 潘世明,李瑞美,李海明,吴水金,林一心. 2010

[3]甘蔗新品种闽糖061405的选育. 潘世明,张树河,李瑞美,李和平,李海明. 2019

[4]高产大豆品种淮豆11的遗传组成分析. 杨加银,徐海风,程保山. 2016

[5]半滑舌鳎繁育群体的遗传组成及家系配组策略. 李超,鲁翠云,曹顶臣,郑先虎,程磊,李庆华,薛志勇,孙效文. 2018

[6]冬小麦主要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分析. 武计平,许钢垣,仇松英,逯腊虎,孟兆平,韩新萍. 2001

[7]内蒙古玉米杂交种遗传组成分析与育种对策. 苏二虎,张来厚,冯勇,赵瑞霞,刘志雄,孙峰成. 2003

[8]优良大豆品种合丰25的遗传组成. 关荣霞,秦君,胡静深,陈为秀,常汝镇,刘章雄,邱丽娟. 2009

[9]黄淮冬麦区小麦品种(系)品质遗传组成及其效应分析. 王美芳,雷振生,张学斌,赵献林,杨会民,杨攀,何宁,李巍,徐福新,何盛莲. 2010

[10]黄土高原旱生型高产冬小麦品种及其选育策略. 乔蕊清,卫云宗,刘玲玲,谢福来,宁东贤. 1998

[11]利用SSR和SNP标记分析鲁麦14对青农2号的遗传贡献. 李玉刚,任民,孙绿,王圣健,韩梅,李振清,翟晓灵,代小雁,侯元江,盖红梅. 2018

[12]红麻杂种一代及其亲本的遗传组成与配合力分析. 龚友才,郭安平,刘伟杰. 1998

[13]苏棉22芽黄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蔡立旺,潘群斌,施庆华,王为,潘宗瑾,陈建平. 2010

[14]耐寒草莓新品种选育初报. 孙瑞芬,李堃,石慧芹,张敏聪,刘学慧. 2003

[15]杏新品种"国强"的选育. 张玉萍. 2011

[16]雄性不育松花菜新品种津松80的选育. 单晓政,文正华,牛国保,姚星伟,刘莉莉,江汉民,吴峰,孙德岭. 2015

[17]紫心甘薯新品种黔薯1号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宋吉轩,李云,雷尊国,李丽. 2013

[18]赤豆三号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魏云山,王会才,张洪涛. 2012

[19]种业科学的核心内容是种子科学与技术. 钱虎君,丁丹,梅彭新,王明君,王波,刘小斐,马小龙,姜建友. 2012

[20]玉米多胞质雄性不育系CF5-11111的选育及抗病研究. 马春红,邵萍,李运朝,董文琦,崔四平,贾银锁,张文英.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