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用量和运筹对我国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的整合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肖大康

作者: 肖大康;胡仁;韩天富;张卫峰;侯俊;任科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氮肥管理;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子;整合分析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23 年 37 卷 005 期

页码: 529-54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合理的氮肥用量和运筹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明确氮肥用量和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可为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119篇已发表的有关稻田氮肥管理的论文,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量化了不同施氮量、基肥+分蘖肥、穗肥、种植区域和土壤性质等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并探究了我国各水稻主产区提高产量构成因子以获得高产的适宜措施.[结果]与不施氮肥相比,施用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水稻实际产量(+42.2%)和理论产量(+43.1%),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增加了33.2%和13.5%,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下降了4.2%和1.6%.在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实际和理论产量在施氮量为150~200 kg/hm2时增幅最大,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在施氮量为250~300 kg/hm2时增幅最大.另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基肥+分蘖肥的氮比例(基肥+分蘖肥占总施氮量的比例)为30%~50%和穗肥氮比例为10%~30%时,水稻增产幅度最大;基肥+分蘖肥氮比例(≤70%)增加,水稻有效穗数的提升幅度呈上升趋势,而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提升幅度呈下降趋势;穗肥氮比例(穗肥占总施氮量的比例)增加(≤30%),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的提升幅度呈上升趋势.对于不同稻区而言,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提升幅度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东北单季稻区产量增幅最大,长江流域单双季稻区次之,南方单双季稻区和云贵川湘高原单季稻区最小.所有稻区均通过增加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以获得高产.水稻实际和理论产量的增幅受SOM(土壤有机质)影响较小,各SOM水平间的增幅差异不超过4.39%和2.26%,而受土壤TN(总氮)、AN(有效氮)、AP(有效磷)、AK(速效钾)的含量变化影响较大,但亚组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我国水稻的推荐施氮量不宜超过250 kg/hm2,推荐基肥+分蘖肥比例不要超过总施氮量的70%,穗肥比例10%~30%时更有利于水稻增产.在保证水稻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前提下,提高结实率是所有稻区未来增产的关键,需通过化学调控、适宜的栽培密度和优良品种等综合管理措施来实现.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秸秆还田下氮肥管理对中低产田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影响的研究. 陈海飞,冯洋,徐芳森,蔡红梅,周卫,刘芳,庞再明,李登荣. 2014

[2]不同水分处理对水稻和旱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杨生龙,贾志英. 2010

[3]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杨生龙,王兴盛,强爱玲,杨生明. 2010

[4]氮肥运筹对河西绿洲灌区膜下滴灌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唐文雪,马忠明,陈娟,罗双龙. 2022

[5]杂草稻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温广月,沈国辉,钱振官,李涛,柴晓玲. 2011

[6]不同栽培模式对华南双季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潘俊峰,钟旭华,黄农荣,刘彦卓,田卡,梁开明,彭碧琳,傅友强,胡香玉. 2019

[7]水稻生产的氮肥优化模拟研究. 傅庆林,王建红,丁能飞,林义成,俞劲炎,陈英旭. 2002

[8]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氮肥运筹对水稻氮素利用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陈惠哲,朱德峰,吴良欢,林贤青,张玉屏. 2007

[9]~(15)N示踪的水稻氮肥利用率细分. 林晶晶,李刚华,薛利红,张巫军,许慧阁,王绍华,杨林章,丁艳锋. 2014

[10]水稻强化栽培下不同氮肥管理对产量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杨祥田,林贤青,曾孝元,王旭辉,罗三镯. 2007

[11]江淮地区稻田基础土壤肥力与水稻合理施用技术研究. 张祥明,郭熙盛,武际,王允青,李霞红,陈景道. 2009

[12]不同氮肥管理对吉林春玉米生长发育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刘占军,谢佳贵,张宽,王秀芳,侯云鹏,尹彩侠,李书田. 2011

[13]紫云英配施化肥对我国水稻产量效应的整合分析. 张成兰,刘春增,李本银,郑春风,张济世,吕玉虎,徐祺豪,曹卫东. 2023

[14]秸秆还田对水稻镉吸收影响的整合分析. 聂新星,冯敬云,段小丽,张敏敏,刘波,张斌,杨利. 2021

[15]施用有机肥对我国大豆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张晨阳,徐明岗,王斐,李然,孙楠. 2023

[16]稻恶苗病病株的症状变化及其产量构成的影响. 朱桂梅,潘以楼. 2002

[17]水稻产量构成因子与稻米品质性状的关系. 叶定池,吴春赞,林华,赖联赛,赵佩欧,严文潮. 2006

[18]后季稻南粳38旱育抛栽产量构成因子分析. 周根友,刘建,张小忠,潘宝国. 2004

[19]广西水稻品种在柬埔寨种植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英文). 刘开强,郭嗣斌,兰光焰. 2013

[20]不同生态条件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分析. 杨从党,朱德峰,周玉萍,周能,袁平荣. 200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