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干燥方式对夏季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奕

作者: 王奕;罗红玉;袁林颖;吴全;杨娟;王杰;张莹;钟应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绿茶;晒干;烘干;香气成分;气味活度

期刊名称: 食品工业科技

ISSN: 1002-0306

年卷期: 2021 年 009 期

页码: 1-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夏季绿茶香气品质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结合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重庆地产绿茶香气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供试茶样共检测到120种香气,主要为醇类、酯类、烯类、脂肪烃类。与烘青比较,经晒青结合烘干后,重庆地产绿茶醇类种类增多,其中芳樟醇、反式氧化芳樟醇、4-萜烯醇、2-癸烯-1-醇、橙花叔醇等萜烯醇含量明显升高,醛类、酮类种类无明显变化,酯类种类差异明显,其他香气种类变化规律不一致。总体上60℃低温烘干能保留更多的挥发性成分,而相同的烘干温度下,挥发性成分总含量随晒青时间延长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β-紫罗酮、月桂烯是各茶样共有的香气物质,各茶样β-紫罗酮的OAV值在351.4~595.7之间,对香气贡献最大,各茶样月桂烯的OAV值均>1,对茶叶香气贡献较大,故所有茶样均具有清甜香或甜香,这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但部分特殊的花果香或是坚果香并未在审评中表现出来,可能是被晒青产生的日晒味所掩盖。

分类号: TS272.51

  • 相关文献

[1]湖北优良茶树品系绿茶香气成分分析. 马林龙,刘艳丽,曹丹,龚自明,刘盼盼,金孝芳. 2019

[2]不同萃取方法对绿茶香气成分影响的研究. 周顺珍,杨春,郭燕,陈娟,陈正武,龚雪. 2015

[3]安顺名优绿茶的感官品质与主要化学成分. 沈强,邵亦俊,邵欣宇,郑文佳. 2014

[4]"春闺"绿茶香气成分鉴定分析. 钟秋生,林郑和,陈常颂,单睿阳,陈志辉,游小妹. 2021

[5]茶树鲜叶采前诱导和采后加工对类胡萝卜素及其衍生香气的影响. 施江,王佳童,彭群华,吕海鹏,Susanne Baldermann,林智. 2023

[6]黔茶1号试制红茶、绿茶和黄茶的品质研究. 沈强,张小琴,罗金龙,杨肖委,刘晓霞,周良书,郑文佳. 2023

[7]贺州6种主要绿茶的特征香气成分比较与分析. 郑凤锦,林波,徐绍山,吴彩谦,董文斌. 2019

[8]保康不同等级绿茶主要化学成分的比较分析. 郑琳,刘盼盼,龚自明,王雪萍,程一方,杨伟,唐前勇,郑鹏程. 2021

[9]变温滚炒与高温足干提香结合对秋季炒青绿茶品质的影响. 黎娜,唐睿,钟兴刚,黄怀生,陈大海,王敏名,李晋中,张清敏,舒珲,粟本文. 2023

[10]不同季节绿茶香气成分的判别与聚类分析. KANG Suyoung,朱荫,郑新强,梁月荣,林智. 2018

[11]晒干条的夏萝卜栽培技术. 韩喜国,李晓丽. 2005

[12]不同干燥方法对三七药材外观性状与内在结构及其品质的影响. 刘勇,徐娜,陈骏飞,杨野,肖红伟,雷咪,陈美兰,刘大会. 2019

[13]云南勐海晒青毛茶产制概况. 陈红伟. 2000

[14]5种干燥方式对木薯酸淀粉性能的影响. 李明娟,王颖,张雅媛,游向荣,周葵,卫萍,韦林艳. 2024

[15]不同干燥工艺对新疆主要制干葡萄干燥特性的影响. 谢辉,张恒,王敏,韩守安,艾尔买克·才卡斯木,钟海霞,王文勇,张雯,潘明启. 2021

[16]宁夏黄花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谢华,高晶霞,裴红霞,王继涛,陈德明. 2024

[17]传统干燥工艺条件下葡萄制干特性及干燥模型研究. 谢辉,张雯,韩守安,王敏,钟海霞,伊卜拉伊木江·努尔麦麦提,潘明启,陆胜祖. 2018

[18]芍药晒干过程中有效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能力变化. 王涛,余玲,张力,张利. 2017

[19]贵州青茶工艺试验初报. 刘晓霞,郑文佳,郑道芳,申东,赵华富. 2010

[20]贵州青茶加工工艺研究. 刘晓霞.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