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处理技术对冷榨双低菜籽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欢欢

作者: 张欢欢;曾志红;高飞虎;黄桃翠;张玲;张雪梅;李雪;杨世雄

作者机构:

关键词: 预处理技术;冷榨双低菜籽油;品质;挥发性风味成分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20 年 41 卷 018 期

页码: 233-23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以双低油菜籽为实验材料,研究微波和烘烤预处理对冷榨双低菜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等品质,以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预处理组冷榨菜籽油的酸价在0.64~0.88 mg/g之间,过氧化值在1.65~1.95 mmol/kg之间,微波和烘烤预处理技术对冷榨菜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有影响,但其值均在冷榨菜籽油质量标准范围之内;微波和烘烤预处理技术对冷榨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影响;以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1-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评价菜籽油的抗氧化活性,不同预处理组冷榨菜籽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大小为180℃烘烤15 min组>180℃烘烤10 min组>微波2 min组>180℃烘烤5 min组>微波90 s组>微波1 min组>对照组;7种不同预处理组菜籽油共检测出42种挥发性风味成分,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硫化物、硫苷降解产物和杂环类化合物,微波和烘烤预处理技术对菜籽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有显著影响,随着微波和烘烤时间的延长,菜籽油挥发性特征风味物质由以硫苷降解产物为主导转变为以吡嗪类物质为主导,整体风味由硫味、菜青味转变为烘烤香、坚果香.

分类号: TS224.3

  • 相关文献

[1]预处理技术对冷榨双低菜籽油中脂质伴随物含量的影响. 张欢欢,高飞虎,黄桃翠,曾志红,张玲,张雪梅,李雪,梁叶星. 2020

[2]3种不同保鲜方法对香椿贮藏期间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林少华,崔梦娇,陈存坤,张慧杰,贾红亮,罗红霞,邓毛程,许文涛. 2019

[3]膨爆预处理对三种菜籽油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王未君,郑畅,杨博,周琦,刘昌盛,李黄祥. 2022

[4]我国污水灌溉安全性研究进展与对策建议. 石岩,齐学斌,高青. 2014

[5]植物内源激素预处理方法与色谱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马有宁,陈铭学. 2011

[6]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预处理研究现状. 祝其丽,何明雄,谭芙蓉,代立春,吴波. 2015

[7]秸秆预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刘睿,万楚筠,黄茜,黄凤洪. 2009

[8]蜜饯干燥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胡雨卿,杨应楷,杨启财,余元善. 2022

[9]我国污水灌溉安全牲研究进展与对策建议. 石岩,齐学斌,高青. 2014

[10]贵州绿茶挥发性风味成分特征分析. 李俊,蔡滔,兰鉴,袁旭,周雪丽. 2017

[11]不同香型芝麻油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研究. 唐晓丹,秦早,杨冉,陈晓岚,范璐,屈凌波,黄纪念,张勋. 2013

[12]不同加工方式对大球盖菇水提液挥发性风味成分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卢琪,薛淑静,杨德,王少华,李露. 2021

[13]3种坚果油的挥发性成分提取及关键风味成分分析. 贾潇,周琦,杨旖旎. 2020

[14]可溶性膳食纤维强化重组蛋片的响应面优化制备和品质评价. 张晋,谭芦兰,陈伊凡,李欢欢,唐宏刚,陈黎洪,姚云昕,刘旭明. 2020

[15]水产品挥发性风味成分提取与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刘纯友,李子娟,殷朝敏,凌江,董凯. 2017

[16]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分析红糖和赤砂糖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 杨婷,王智能,杨柳,应雄美,尚试雄,崔杰,沈石妍. 2022

[17]电子鼻结合HS-SPME-GC-MS分析辐照对甲鱼预制菜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徐远芳,张祺玲,黄高柳,周毅吉,郭峰,李文革,杨常林,彭玲. 2022

[18]福建6个香牙蕉品种(品系)后熟过程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 张帅,吴水金,林宝妹,李海明,吴妙鸿,戴艺民. 2023

[19]制油工艺对澳洲坚果油营养品质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帅希祥,杜丽清,张明,涂行浩. 2017

[20]固相微萃取条件对橙汁主要挥发性成分GC-FID测定的影响. 牛丽影,郁萌,吴继红,刘夫国,刘春泉.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