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聚合抗赤霉病基因育种技术体系的研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式昭

作者: 李式昭;邓清燕;涂洋;伍玲

作者机构: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西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粮油作物绿色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天府种业创新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

关键词: 小麦;小麦赤霉病;分子检测;育种技术体系

期刊名称: 四川农业科技

ISSN: 1004-1028

年卷期: 2023 年 012 期

页码: 45-48

摘要: 为提高西南麦区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效率,保障小麦生产安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通过使用改良农艺性状后的抗赤霉病种质与西南麦区主栽品种杂交或复交,在低世代分离群体进行抗赤霉病性弥雾接种鉴定,高世代群体采用单花滴注法接种鉴定,并利用抗赤霉病基因标记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形成了"高效聚合抗赤霉病基因育种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规范了育种过程中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分子标记检测的世代和方法,可望准确、高效选育出适应西南麦区地理环境且聚合已知抗赤霉病基因的小麦新品种.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四川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系)抗病基因检测. 邓清燕,罗江陶,郑建敏,万洪深,李式昭,杨漫宇,夏先全,蒲宗君. 2023

[2]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 孙海燕,原征,疏燕,张兴,张爱香,陈怀谷. 2021

[3]河南省首次发现梨孢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 徐飞,王俊美,杨共强,宋玉立,刘露露,李丽娟. 2020

[4]小麦抗赤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吕超,姚琴,周荣华,许如根,贾继增. 2012

[5]河南省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致病力分化. 徐飞,杨共强,王俊美,宋玉立,刘露露,张姣姣. 2016

[6]小麦抗赤霉病性状的轮回选择效果分析. 黄德崇,张大业,刘宗镇,汪志远,赵文俊. 1990

[7]戊唑醇不同防治时间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和籽粒中DON毒素积累的影响. 徐飞,宋玉立,杨共强,王俊美,赵凯,韩自行,李丽娟,刘露露,李亚红,张姣姣. 2018

[8]玉米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及有关问题的讨论. 彭长俊,崔士友. 2018

[9]黄淮稻区优质抗病粳稻“六位一体”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李俊周,王书玉,尹海庆,姬生栋,王生轩,张栩,陈楠,赵全志. 2017

[10]22份中国小麦生产主栽品种抗条锈病基因解析. 王明玉,冯晶,蔺瑞明,王凤涛,徐世昌. 2018

[11]转Bc/和Rip基因小麦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吴成君,任贤,叶兴国,徐惠君,杜丽璞. 2005

[12]新疆小麦品种Glu-A3和Glu-B3位点等位变异的分布. 聂迎彬,穆培源,桑伟,徐红军,庄丽. 2011

[13]38份冬小麦品系抗条锈病基因Yr5和Yr10的分子检测. 周喜旺,岳维云,宋建荣,曹世勤,张耀辉,刘鸿燕,王娜,南海,赵尚文,魏志平. 2017

[14]农杆菌敏感小麦基因型的筛选及其转化(英文). 叶兴国,王艳丽,康乐,杜丽璞,徐惠君. 2005

[15]43个河南主推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董淑静,许为钢,胡琳,董海滨,张建周,昝香存,李正玲. 2012

[16]山东省12个主栽小麦品种(系)抗叶锈性分析. 张林,张梦雅,高颖,许换平,刘成,刘建军,闫红飞,刘大群. 2017

[17]湖北省66份小麦品种(系)赤霉病抗性鉴定与分子检测. 徐晴,郑丹,许甫超,秦丹丹,董建辉,葛双桃,朱展望,董静. 2024

[18]国外抗Ug99小麦种质及国内品种抗秆锈性鉴定与评价. 韩建东,曹远银,万鲁长,姚强,李伟华. 2013

[19]62份甘肃小麦品种(系)抗条锈性评价及抗病基因检测. 陈建雄,严浩浩,曹世勤,贾秋珍,李彦兵,伏松平,韩德俊,康振生,曾庆东,姚强. 2023

[20]青海省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鉴定和抗病基因筛选. 张小娟,侯万伟. 202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