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方式和施氮量对稻米营养品质及植酸积累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宁春

作者: 赵宁春;张小明;叶胜海;程方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栽培方式;施氮量;稻米;营养品质;植酸

期刊名称: 浙江农业学报

ISSN: 1004-1524

年卷期: 2009 年 21 卷 03 期

页码: 259-263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试验设常规水作(C1)、覆膜旱作(C2)和裸地旱作(C3)3种栽培方式处理,每一栽培方式又分别设不施氮肥(N1,0 kg/hm2)、施用低氮(N2,124 kg/hm2)和高氮肥(N3,150 kg/hm2)3水平的肥料处理,对不同栽培方式和施氮处理下稻米营养品质和植酸积累的差异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旱作条件下水稻籽粒中的总磷含量有所提高,而籽粒植酸和无机磷的含量则有所降低;在相同的施氮水平下,裸地旱作水稻籽粒中的氮素含量显著低于覆膜旱作和常规水作处理,但施氮处理对稻米蛋白组分和植酸含量的影响因栽培方式而异。这说明合理施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可以改善水稻的氮素营养,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适当减少抗营养物质植酸含量。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稻米中总磷积累量。

分类号: S511

  • 相关文献

[1]稻米成分组成与糖尿病控制作用研究进展. 孙兴荣,卞景阳,刘琳帅,顾鑫. 2022

[2]不同栽培方式和施氮量对杂交晚稻五丰优T025产量的影响. 郑伟,肖国滨,刘小三,叶川,肖小军,李亚贞,黄天宝,余跑兰,陈明. 2015

[3]不同种植密度、施氮量及栽培方式对玉米品种桂糯518产质量的影响. 王兵伟,黄安霞,覃永嫒,覃嘉明. 2011

[4]不同栽培方式及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刘良军,刘昌燕,万正煌. 2015

[5]稻米营养品质性状的QTL及其与食味品质的关系研究. 吴长明,孙传清,陈亮,李自超,王象坤. 2002

[6]稻米的营养功能特点. 邵雅芳. 2020

[7]稻米食味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许锐,隋勇,李书艺,祝振洲,周雷,施建斌,蔡沙,熊添,蔡芳,梅新. 2024

[8]施氮对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谢新华,李晓方,肖昕. 2009

[9]施氮对高丹草-扁豆套作系统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周丽,付薇,覃涛英,孟军江,桂永清,任建华,韩永芬,丁磊磊. 2023

[10]刈割高度与施氮量对饲料桑全株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王红林,左艳春,严旭,周晓康,寇晶,杨希智,郭俊英,蒲军,张浩仁,杜周和. 2021

[11]温室沟灌条件下不同水氮用量对番茄产量、品质及水肥利用的影响. 刘东阳,汪俊玉,武雪萍,李若楠,黄绍文,李晓秀. 2018

[12]发芽大豆凝固型酸豆乳的研制. 刘俊梅,李琢伟,李莹,胡耀辉. 2010

[13]菜籽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金晶,徐志宏,魏振承,池建伟,刘军. 2009

[14]植酸酶对家禽日粮中植酸与营养物质代谢关系的影响. 陆文总,高玉鹏,杨亚丽,王文杰,穆淑琴. 2007

[15]利用贝叶斯法进行水稻籽粒植酸含量性状的QTL定位及互作分析. 李茂柏,王慧,张建明,李丁鲁,杨润清,周宇琼,朴钟泽. 2009

[16]以豆渣为原料的素肉产品挤压前后营养因子含量变化. 吕斌,于寒松,王玉华,朴春红,刘俊梅,代伟长,胡耀辉. 2016

[17]分光光度法测定大豆中植酸含量的不确定度评估. 温舒元,范杰英,魏春雁,蔡玉红,马虹. 2019

[18]植酸和几种抗氧化物质对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比较. 贾炎,涂书新,唐世荣. 2011

[19]大豆低植酸突变体籽粒的抗氧化性分析. 袁凤杰,竹龙鸣,郁晓敏,傅旭军,杨清华,金杭霞,吕晓男. 2020

[20]玉米高无机磷突变体的选育和特性研究. 徐秀红,吕桂华,郭国锦,陈坚剑.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