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秧侧向零偏移的空间轨迹再生稻分插机构设计与试验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孙良

作者: 孙良;姜凯雯;周斌;俞高红;崔荣江;薛向磊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再生稻;分插机构;零偏移量;零偏角;宽窄行;不完全非圆齿轮系

期刊名称: 农业机械学报

ISSN: 1000-1298

年卷期: 2024 年 55 卷 002 期

页码: 101-108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解决现有空间行星轮系式分插机构在再生稻宽窄行机械化种植取秧过程中出现侧向偏移量和侧向偏转角的技术难题,本文提出一种具有局部平面轨迹特性的空间轨迹不等速行星轮系机构,并开展基于取秧口和机构回转中心位置约束下的宽窄行分插机构综合研究.构建了基于关键位姿点(取秧起始点、取秧结束点、推秧点)的空间轮系机构运动综合模型,利用关键位姿点求解机构杆长参数与空间交错轴信息,并通过优选二杆相对角位移参数实现机构传动比分配.将不完全非圆齿轮副引入空间行星轮系机构,利用间歇机构锁止弧约束行星轴,实现机构取秧过程侧向零偏移量、侧向零偏转角的平面轨迹段.通过仿真分析与机构样机试验验证了机构实际作业性能与理论设计相一致,结果表明:分插机构取秧侧向零偏移量,取秧侧向零偏转角,推秧侧向总偏移量为50.24 mm、取秧角为5.18°、推秧角为71.56°、推秧侧向角为16.26°、插秧穴口宽度为22.43 mm、轨迹高度为289.76 mm,满足预期设计要求.最后通过田间试验验证,分插机构可实现等行距取秧口和既定机构回转中心下宽行(40 cm)与窄行(20 cm)间隔机插,满足再生稻宽窄行种植要求.

分类号: S223.91

  • 相关文献

[1]再生稻空间直取大偏移轮系宽窄行分插机构设计与试验. 徐亚丹,诸杨华,薛向磊,王磊,孙良,俞高红. 2022

[2]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运动轨迹分析与仿真. 张敏,周长省,吴崇友,张文毅,袁钊和. 2011

[3]非匀速三插臂水稻高速插秧机参数分析与试验. 张敏,张文毅,周长省,祁兵,纪要. 2015

[4]行星系分插机构仿真分析平台设计——基于LabVIEW和MATLAB. 张敏,周长省,吴崇友,张文毅. 2013

[5]相位不同椭圆齿轮行星系分插机构运动分析. 张敏,周长省,张文毅. 2014

[6]基于虚拟响应面分析的水稻插秧机分插机构参数优化与试验. 张敏,张文毅,纪要,祁兵. 2016

[7]高产优质杂交油菜黔油29号制种技术研究 Ⅱ.宽窄行制种应用效果及技术规程. 曾兵,罗莉斯,李大雄. 2012

[8]高产优质双低杂交油菜黔油29号制种技术研究 Ⅰ、母本宽窄行种植父本插栽于母本宽行试验. 曾兵,李大雄,罗莉斯. 2011

[9]玉米宽窄行种植模式下肥密互作效应的研究. 罗洋,郑金玉,郑洪兵,赵丽娟,李伟堂,刘武仁,付蕾,吕中新. 2009

[10]浅析玉米宽窄行耕作栽培技术. 谭国波,边少锋,刘武仁,郑金玉,马虹,张丽华,冯艳春. 2002

[11]玉米宽窄行种植技术的研究.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李伟堂,冯艳春. 2007

[12]宽窄行与常规耕作方式下玉米种植密度的研究. 罗洋,郑金玉,郑洪兵,李瑞平,李伟堂,刘武仁. 2010

[13]套种玉米宽窄行的光合特性与果穗性状研究. 肖华,刘景德,王文静,任林昌,徐红军. 2002

[14]谷子品种晋谷54号的创制方法及节本高效宽窄行种植研究. 王宏丽,赵海云,杨成元,郭晓燕,王静华,冯耐红. 2019

[15]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碳氮转运对稻秸非均匀性覆盖还田的响应. 石吕,李赢,刘海翠,薛亚光,韩笑,石晓旭,魏亚凤,杨美英,刘建. 2022

[16]宽窄行和等行距栽培条件下高粱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研究. 丁国祥,刘天朋,倪先林,陈国民,胡烔凌,汪小楷. 2013

[17]缓坡山地林牧复合经营的桉树生长性状研究. 林培群,张运皇,余雪标,杨怀,曹磊. 2010

[18]北方寒地水稻锦禾宽窄行侧深施肥机插技术及应用效果. 邢春秋,陈振,曲景印,王亚梁,陈惠哲. 2017

[19]谷子高光效栽培模式研究. 袁峰,王军,杨慧卿,王智兰,杜晓芬,张林义,彭书忠. 2017

[20]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颖花穗部分布的影响. 沈建凯,谢振宇,贺治洲,林秋云,尹明,易俊良.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