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穗型超高产小麦旗叶CO_2同化能力的比较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之杰

作者: 王之杰;郭天财;朱云集;王永华;王纪华;赵明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小麦;超高产;CO2;同化能力

期刊名称: 作物学报

ISSN: 0496-3490

年卷期: 2004 年 30 卷 08 期

页码: 837-84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在超高产条件下 ,对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 4 9和大穗型品种周麦 13旗叶净光合速率 (Pn)、RuBP羧化酶 (RuBP case)活性、羧化效率 (CE)及Pn 对CO2 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两品种旗叶一生Pn、RuBPcase活性变化趋势一致 ,各处理旗叶展开后Pn 和RuBPcase活性逐渐上升 ,于展开后第 10天达最大值 ,之后逐渐下降。两品种相比 ,旗叶展开的0~ 10d内豫麦 4 9各处理的Pn、RuBPcase活性、CE均高于周麦 13,而第 2 0天以后周麦 13则高于豫麦 4 9。豫麦 4 9CO2 饱和点低于周麦 13,而其CO2 补偿点则高于周麦 13。两品种B2 处理 (基本苗 15 0× 10 4株·hm-2 )旗叶表现出明显的CO2 同化优势。

分类号: S512

  • 相关文献

[1]徐州系列小麦品种系谱分析及超高产育种方法研究. 刘世来,陈荣振,冯国华,王奎荣,王来花,刘东涛. 2002

[2]超高产小麦育种及诱变技术的应用探究. 赵吉平,任杰成,郭鹏燕,许瑛,任超. 2019

[3]小麦超高产育种若干问题的思考. 赵吉平,左联忠,王彩萍,侯小峰,郭鹏燕,郭兆萍. 2012

[4]超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济麦22产量形成分析. 宋健民,李豪圣,戴双,刘爱峰,程敦公,刘建军,赵振东. 2010

[5]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研究. 陈兴武,赵奇,吴新元,雷钧杰,赛力汗,金平,李进. 2008

[6]黄淮海农区集约种植制度的超高产特性研究. 赵秉强,张福锁,李增嘉,李凤超,劳秀荣,史春余,董庆裕,张骏,刘嘉军,杨恩学. 2001

[7]小麦超高产品种筛选的研究初报. 王绍中,赵虹,王西成,范和君,田云峰. 1998

[8]超高产小麦新种质HS Z6-06-56性状表现及分析. 李慧敏,袁绍华,杨建忠,赵凤梧,丁再松,赵明,Pavol Hauptvogel,Daniela Benedikova. 2007

[9]河南省小麦栽培技术的演变与发展. 王绍中,季书勤,张德奇,李秀民,吕平安. 2007

[10]小麦优势蘖利用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赵广才. 2007

[11]安徽省8个小麦推广品种产量因素结构特点的研究. 未文良,汪建来,张文明,赵莉,姚大年. 2007

[12]超高产小麦新种质HSZ6-06-56性状表现及分析. 李慧敏,袁绍华,杨建忠,赵凤梧,丁再松,赵明,PavolHauptvogel,DanielaBenedikova. 2007

[13]试论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 陈兴武,赵奇,吴新元,雷钧杰,赛力汗,金平,李进. 2007

[14]四川盆地弱光照生态区小麦超高产技术途径分析. 李朝苏,吴春,李生荣,黄辉跃,王常玲. 2013

[15]沿淮淮北砂姜黑土区小麦大面积超高产栽培理论与实践. 曹承富,肖扬书,武际,曹军,高峰,李学章,牛泉清,杨剑波. 2014

[16]超高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及其品质特性分析. 乔玉强,曹承富,赵竹,杜世州,张耀兰,刘永华,张四华. 2011

[17]超临界CO_2萃取甘薯中β-胡萝卜素的研究. 孙健,张爱君,徐飞,朱红. 2008

[18]CO_2气肥对C_3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增产机理. 邵凤云,杨春,于明彦,王亚辉,徐哲,张季华,张季英. 2004

[19]水产品气调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励建荣,刘永吉,李学鹏,朱军莉,傅玲琳,李婷婷. 2010

[20]基于活鱼运输的二氧化碳去除装置应用试验研究. 傅润泽,陈庆余,何光喜,沈建,余剑雄. 201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