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深还对黑土亚耕层土壤物理性状及团聚体分布特征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董建新
作者: 董建新;丛萍;刘娜;李玉义;王婧;逄焕成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秸秆颗粒;高量;亚耕层;物理性状;团聚体
期刊名称: 土壤学报
ISSN: 0564-3929
年卷期: 2021 年 58 卷 004 期
页码: 921-93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改善我国东北地区黑土亚耕层的土壤结构并解决当地玉米秸秆还田难问题,于2015—2018年开展切碎秸秆(QS)与秸秆颗粒(KL)2种秸秆形态下1倍(15000 kg·hm–2)、3倍(45000 kg·hm–2)与5倍(75000 kg·hm–2)3种秸秆用量的一次性深埋(30~40 cm)还田试验,探究其对黑土亚耕层(20~40 cm)土壤容重、紧实度及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并分析土壤团聚体变化对主要物理性状的调控效应.3年玉米成熟期的测试结果表明:(1)秸秆深还对亚耕层土壤容重、紧实度以及土壤含水量的改善程度高于耕层(0~20 cm),表现为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提高,随还田后的时间延长而降低,一次性秸秆高量深还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效果可维持多年.(2)秸秆3倍、5倍量还田显著提高了亚耕层土壤>0.25 mm与>2 mm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降低了微团聚体含量;秸秆还田第1、2年为>0.25 mm和>2 mm水稳性团聚体的主要形成时期,其含量最高为CK的5倍和1.5倍(P<0.05).(3)亚耕层土壤0.25~0.053 mm微团聚体以及>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均与土壤容重、紧实度以及采样时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其中0.25~0.053 mm、>2 mm和>0.25 mm粒径团聚体为2016与2017年驱动土壤物理性状变化的关键因子,1~0.5 mm粒径团聚体为2018年驱动土壤物理性状变化的关键因子.综上,切碎秸秆75000 kg·hm–2还田是值得优先推荐的调控土壤团聚体分布、改善亚耕层土壤物理性状的良好措施,兼具改土培肥与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双重优点,可为今后我国黑土区农田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
分类号: S153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菜用大豆新品种浙农秋丰4号在龙游的试种表现及主要栽培技术
作者:张志红;张古文;李正泉;刘娜;冯志娟;卜远鹏;王斌;龚亚明
关键词:菜用大豆;浙农秋丰4号;农艺性状;栽培技术
-
尾丝蛋白在噬菌体吸附鸭疫里默氏菌中的作用
作者:刘娜;黄瑜;陈红梅;江南松;刘荣昌;傅光华;傅秋玲;梁齐章;万春和;李昂;程龙飞
关键词:鸭疫里默氏菌;噬菌体;尾丝蛋白;吸附
-
玉米雄性不育突变体ms20s2的表型鉴定与基因定位
作者:周玉强;曹枭雄;王婧;刘伊凡;王红武;李坤;刘小刚;黄长玲;李树强;刘小龙;张亚男;于飞荣;马庆;胡小娇
关键词:玉米;突变体ms20s2;雄性不育;基因定位;表型分析
-
新疆小麦地方品种重要功能基因的KASP标记检测
作者:哈力旦·依克热木;刘娜;刘联正;周安定;曹俊梅;张新忠
关键词:小麦地方品种;功能基因;KASP标记
-
砜吡草唑·噻吩磺隆对大豆-玉米间作田杂草防效及安全性
作者:柏振东;李皓;柏浩东;万远会;刘娜;刘都才;李祖任;金晨钟
关键词:大豆-玉米间作;除草剂复配;砜吡草唑;噻吩磺隆;除草活性;安全性
-
232份花生种质资源荚果和籽仁相关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作者:严鑫;姚四龙;卢选康;陶宇;刘娜;唐康;罗梓楠;曾宁波;李林;刘登望
关键词:花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广义遗传率;遗传进度
-
崇明香酥芋主要营养成分的测定与分析
作者:王颖;杜旋;王虹;阎君;刘娜
关键词:崇明香酥芋;营养成分;品质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