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寄阳
作者: 张寄阳;段爱旺;孟兆江;刘祖贵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环境因子;作物水分;土壤含水率;作物需水量;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农田灌溉;诊断指标;饱和差;土培
期刊名称: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ISSN:
年卷期: 2004 年
页码: 1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利用茎直径变差法监测作物水分状况,因为具有不破坏植株组织、适合长期自动监测的优点,近年来已成为国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对不同环境因子作用下的棉花植株茎直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建立基于茎直径变化的作物水分状况诊断指标提供依据。试验于2003年4月至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作物需水量试验场的防雨棚下进行,采用筒栽土培法。试验共设4种水分处理,土壤含水率控制下限分别取田间持水量的80%、70%、60%和50%。茎直径变化用德国产DD型直径生长测量仪连续自动监测,土壤含水量用TDR结合称重法测量,同时用试验场内的自动气象站自动测定温度、相对湿度、辐射、风速等气象因子。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控制性交替隔沟灌溉的水分利用特性与节水机理研究. 孙景生,李晓东,宋妮,刘小飞. 2004
[2]植株茎直径变差法监测诊断作物水分状况研究. 孟兆江,段爱旺,刘祖贵,张寄阳,陈金平. 2004
[3]干旱胁迫对棉花生长的后效影响. 张寄阳,孟兆江,刘祖贵. 2005
[4]黑土长期定位原状土壤搬迁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迟凤琴,孙炜,匡恩俊,张久明,宿庆瑞,周宝库,张凤彬. 2014
[5]花铃期不同灌溉处理对棉花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齐文婷,薛皓文,王政钧,王航,马晓鹏,肖娟,王建东. 2024
[6]棉花中后期管理技术. 薛祯祥. 1994
[7]有机肥施用量对酿酒葡萄品质形成关键时期需水量的影响研究. 周丽娜,刘喆,祁焕军,雷金银,雷晓婷,徐瑾瑜,金建新,尹志荣,何进勤. 2024
[8]不同二氧化碳浓度与栽培方式对番茄生长的影响. 李宁,王龙昌,郭文忠,毛金柱,张敏,薛绪掌,陈菲. 2014
[9]不同栽培方式对番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聂俊,吕娜,李艳红,罗国庆,郑锦荣,谭德龙,史亮亮. 2018
[10]作物水分动态信息获取技术的研究进展. 侯春生,夏宁,闫敏杰. 2010
[11]无人机低空遥感技术在农作物水分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杨淑婷,李季,王蓉,周洋. 2022
[12]“泰宝”中的钛和氯化铵效应试验. 朱永懿,陈景坚. 1992
[13]基于作物需水信号的精量灌溉技术与设备. 张寄阳,段爱旺,孟兆江. 2011
[14]施肥措施对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90)Sr及~(137)Cs的影响. 李特特,徐新宇,朱永懿. 1981
[15]水培小白菜和土培小白菜的品质对比研究. 王晓,王春芳,柳洪入,白会庭,乔勇进. 2023
[16]土壤田间持水量与麻黄碱含量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 高晓原,许兴. 2001
[17]3种牧草在辽西风沙半干旱区的适应性及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张哲,杜桂娟. 2014
[18]不同土壤含水量对草地早熟禾出苗及根系的影响. 余群,张寒丽,柴琦,李章杰,唐世杰. 2013
[19]第六讲 张力计在农业上的应用. 杨金楼. 1989
[20]基于AMSR-E数据估测华北平原及东北地区土壤田间持水量. 吴炳方,闫娜娜. 201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高低畦种植模式下水氮耦合对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者:刘俊明;司转运;武利峰;李双;孙一鸣;王宁;高阳;段爱旺
关键词:灌溉;氮肥;冬小麦;高低畦种植;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
-
黄淮南部平原喷灌冬小麦灌浆特性及水氮优化耦合研究
作者:刘见;宁东峰;秦安振;张寄阳;刘战东;孙彬;丁鹏飞;李飞;沈红丽;赵东生
关键词:水氮耦合;喷灌;灌浆特性;水氮利用效率;黄淮平原
-
不同灌溉控制指标对冬小麦生长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作者:雷媛;刘战东;张伟强;黄超;段爱旺;娄和;刘祖贵
关键词:冬小麦;干物质;计划湿润层深度;土壤含水率;产量
-
不同生育期淹涝对夏玉米叶片叶绿素及产量的影响
作者:刘小飞;刘祖贵;肖俊夫;刘战东;宁东峰;赵犇
关键词:夏玉米;淹涝;叶绿素相对含量;气孔导度;产量
-
氮肥减量后移对喷灌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者:刘见;宁东峰;秦安振;孙彬;刘战东;肖俊夫;丁鹏飞;臧海涛;张寄阳
关键词:喷灌;水肥一体化;玉米;减氮追施;水氮利用效率
-
栽培方式对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者:刘俊明;高阳;司转运;武利峰;段爱旺
关键词:冬小麦;栽培方式;产量;产量构成因素;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
-
滴灌施肥下水氮供应对夏玉米产量、硝态氮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者:宁东峰;秦安振;刘战东;张寄阳;刘占军;赵犇;肖俊夫
关键词:滴灌施肥;夏玉米;水氮耦合;水氮利用效率;土壤硝态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