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图位克隆水稻籼粳交杂种胚囊败育新基因S31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志刚

作者: 赵志刚;江玲;张文伟;谢坤;田华;刘玲珑;万建民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染色体片段;S31;籼粳交;图位克隆;不育基因;籼粳亚种;败育;短臂;物理距离;单株自交

期刊名称: 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ISSN:

年卷期: 2008 年

页码: 2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杂种不育是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障碍。本文利用以粳稻(Asominori)为背景置换了籼稻(IR24)某些染色体片段的覆盖全基因组的一套染色体片段置换系构建了一套CSSL/Asominori的杂交F1群体,从染色体片段水平剖析了控制育性的基因位置。发现置换系CSSL34与Asominori杂种表现半不育,该置换系置换的片段来自IR24第5染色体的短臂。作者曾在USSR5/Guangjie9//USSR5BC1F1群体中检测到一个位于第5染色体上SSR标记RM122与RM5579之间的杂种不育新位点,命名为S31。通过染色体位置的比对,发现该置换片段与以前定位的不育基因S31...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水稻第1染色体长臂千粒重和抽穗期QTL的分解. 黄得润,朱玉君,陈俊宇,陈玉宇,张宏伟. 2012

[2]色素原基因定位及其与广亲和基因之间物理距离的研究. 盛生兰,余波,李闯,陆驹飞. 2008

[3]水稻显性矮秆突变体986083D的遗传及定位. 程治军,张立国,秦瑞珍,邱杨,万建民. 2009

[4]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上独立于抽穗期变异的产量性状QTL. 樊叶杨,陈忱,吴季荣,程式华,庄杰云. 2010

[5]红麻(HibiscusCannabinus)不同类型品种的细胞学研究. 李爱青. 1985

[6]人参细胞染色体组型及GiemsaC—带带型分析. 李方元,孙先,宫喜臣. 1985

[7]鲁麦14对山东省小麦主导品种的遗传贡献研究. 盖红梅,李玉刚,王瑞英,高峻岭,张继余,张学勇. 2011

[8]水稻第6染色体短臂谷壳硅含量和产量性状QTL的精细定位. 庄杰云,陈忱,吴季荣,杜景红,范方军,张克勤,樊叶扬,郑康乐. 2005

[9]三系法籼粳亚种杂交水稻研究的初步进展. 邓应德. 1990

[10]云南改良稻及元阳地方稻磷高效研究. 王雨辰,曾亚文,杜娟,杨树明,普晓英. 2009

[11]不同氮肥水平下籼粳亚种籽粒灌浆特征比较. 石吕,薛亚光,魏亚凤,李波,石晓旭,刘建. 2019

[12]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稻米蛋白质含量与蒸煮食味品质的关系及后期氮肥的效应. 石吕,张新月,孙惠艳,曹先梅,刘建,张祖建. 2019

[13]云南稻籼粳亚种间功能性成分含量差异. 王雨辰,杜娟,曾亚文,杨树明,普晓英. 2010

[14]水稻籼粳交DH群体苗期的耐冷性QTLs分析. 钱前,曾大力,何平,郑先武,陈英,朱立煌. 1999

[15]不同类型籼粳亚种间杂种F_1可利用和非可利用杂种优势的评价和利用. 杨振玉,张忠旭,华泽田,张铁龙,顾义明. 1990

[16]普通野生稻遗传分化及水稻起源关系研究进展. 梁云涛,陈成斌,徐志健,梁世春,潘英华. 2015

[17]低温条件下水稻发芽力QTL的定位分析. 滕胜,曾大力,钱前,国广泰史,黄大年,朱立煌. 2001

[18]4个抗黄萎病海岛棉染色体片段导入系黄萎病抗性配合力分析. 陈红,李吉莲,刘萍,宿俊吉,宋庆平. 2014

[19]小麦抗孢囊线虫和白粉菌的种质创新与鉴定. 邱丹,崔磊,孙艳玲,孙喜营,邹景伟,郑超星,王晓鸣,周阳,李洪杰. 2015

[20]海岛棉染色体片段导入系改良新陆早40号黄萎病抗性研究. 陈红,宋庆平,宿俊吉,李吉莲,刘萍.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