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茶干燥工艺对绿茶饮料品质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袁海波

作者: 袁海波;滑金杰;邓余良;李佳;董春旺;杨艳芹;王近近;黄应权;尹军峰;江用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原料茶;烘干;风味;茶饮料

期刊名称: 茶叶科学

ISSN: 1000-369X

年卷期: 2017 年 37 卷 06 期

页码: 631-63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探明饮料用原料茶的适宜干燥工艺,将不同干燥方式、干燥程度绿茶原料加工成茶饮料,研究其浸出特性及品质稳定性。结果表明:(1)低温浸提时,茶多酚浸出量以炒干最高,高温时以烘炒焙、烘炒烘处理最高。氨基酸的浸出量则均以烘干、烘焙处理最高。(2)烘干、烘焙样品在灭菌前后及贮藏期间的L值显著为高,平均值较其余处理高2.035~3.905;抗色变能力同样以烘干较强,低温贮藏时的-a/b值较炒干处理样高19.5%。(3)感官风味比较显示,大多数处理茶汤在灭菌后均呈现出绿黄或黄绿色,香气带熟,但烘干处理仍能保持绿明亮,且滋味、香气未显熟味;贮藏期间的风味稳定性也以烘干样为最佳。综合分析,饮料用原料茶的干燥工序宜采用烘干工艺,且烘干程度以5%~6%为佳。

分类号: TS275.2

  • 相关文献

[1]原料茶揉捻工艺对绿茶饮料品质的影响. 袁海波,尹军峰,邓余良,许勇泉,汪芳,陈根生. 2014

[2]不同杀青工艺原料茶加工饮料品质稳定性的研究. 袁海波,邓余良,陈根生,许勇泉,汪芳,刘平,钟小玉,尹军峰. 2012

[3]基于C&R决策树的茶饮料用原料茶初筛方法. 袁海波,邓余良,滑金杰,李佳,董春旺,杨艳芹,王近近,尹军峰,江用文. 2018

[4]两种香型原料茶饮料适制性研究. 袁海波,许勇泉,邓余良,尹军峰. 2010

[5]干燥工艺对重庆沱茶原料茶贮藏品质的影响. 罗红玉,王奕,钟应富,袁林颖,杨娟,张莹,王杰,邬秀宏. 2018

[6]贵州青茶工艺试验初报. 刘晓霞,郑文佳,郑道芳,申东,赵华富. 2010

[7]贵州青茶加工工艺研究. 刘晓霞. 2010

[8]东北地区玉米破碎原因及解决措施. 周云,曹毅,郑刚,王德华. 2007

[9]塔式干燥机烘干大豆的工艺及节能降耗措施. 李吉芬,王德华,董殿文,赵学工,周云. 2009

[10]蚕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的干燥条件及其对活性成分的影响. 顾寅钰,李化秀,施新琴,乔鹏,王应民,郭光. 2017

[11]不同品质玉米在烘干过程中破碎率和裂纹率指标的合理确定. 崔国华,胡振义,李雅莲,安宁,李万军,程兴杰,徐波. 2002

[12]体外法评定烘干过程及组成比例对WDGS营养价值的影响. 杜艳芬,梁东梅,钟荣珍,李玉鹏,李海花,杨鸿雁. 2018

[13]茶叶烘干除渣系统研究与设计. 李震,杨硕林,乔文德. 2021

[14]浙江“春雨2号”品种白茶加工工艺初探. 范方媛,陈萍,罗文文,徐文武,谷兆骐,毛祖法,龚淑英. 2017

[15]海带自然晾晒与热泵烘干级联干燥自动控制系统研制. 朱烨,江涛,张现广,洪扬,邢精珠. 2020

[16]固定床式花生荚果烘干设备匀风机构设计与仿真. 王嘉麟,谢焕雄,李国鹏,颜建春,魏海,吴惠昌. 2019

[17]基于多指标综合加权法的细毡毛忍冬花蕾加工工艺研究. 李旭东,吴宇,彭芳,毛常清,陶珊,张达,李生翠,赵豆豆,何欢,米亚东,李羿,张超. 2022

[18]江苏粮食烘干机械化发展研究. 张飞,张烁,平英华,陆桂良,高晋宇,谢建水. 2016

[19]全自动紫菜加工机烘干环境的探讨. 陈永生,梁苏宁,厉复. 1998

[20]粉碎和干燥方法对蓝莓渣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的影响. 夏秀东,王英,刘小莉,李莹,单成俊,周剑忠.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