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Bt基因玉米对棉铃虫的抗性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常雪艳

作者: 何康来;王振营;白树雄

作者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Bt玉米;棉铃虫;抗虫性

期刊名称: 植物保护学报

ISSN: 0577-7518

年卷期: 2006 年 33 卷 04 期

页码: 374-378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櫣bner)是常年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采用室内离体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孟山都转Bt基因抗虫玉米Yield-Gard(不同组织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杀虫活性以及田间人工接虫抗性鉴定。Bt玉米花丝、苞叶和幼嫩雌穗对棉铃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取食Bt玉米花丝和幼嫩雌穗(籽粒和穗轴)的棉铃虫初孵幼虫不能存活和完成幼虫期发育,而对照分别有51.0%和22.0%个体完成幼虫期发育。以Bt玉米雌穗苞叶饲养棉铃虫初孵幼虫,5天后幼虫全部死亡,而非Bt玉米对照仅为16.0%,差异显著。田间花丝期人工接种棉铃虫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Bt玉米雌穗被害率为3.5%,危害级别为0.007,百株存活幼虫14.3头。而非Bt玉米雌穗被害率达到82.5%,危害级别为2.51,平均百株存活幼虫79.6头,显著高于Bt玉米。这些结果说明转Bt基因玉米穗期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明显。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转Bt基因玉米对棉铃虫和甜菜夜蛾的抗性评价. 何康来,王振营,文丽萍,白树雄. 2005

[2]转Bt基因抗虫玉米、棉铃虫和Bt棉的互作研究. 范贤林,芮昌辉,姚建仁,郭三堆. 2004

[3]转Bt基因抗虫玉米棉铃虫杀虫活性的初步评价. 范贤林,孟香清,董丰收. 2000

[4]转Bt基因抗虫玉米对棉铃虫杀虫活性的初步评价. 范贤林,孟香清,董丰收. 2000

[5]转新型抗虫基因Vip3A棉花的获得及抗虫性鉴定. 肖娟丽,罗晓丽,王志安,张安红. 2020

[6]棉花种间杂交抗棉铃虫资源选育. 苗春生,潘河山,王志龙,姜保功,杨雪梅,张欣雪,何鉴星. 1999

[7]棉花品种对棉铃虫营养的影响. 王武刚,裴鑫德. 1996

[8]川棉243对棉铃虫的抗性及其机理. 叶鹏盛,曾华兰,李琼芳,江怀仲,赵志模. 2000

[9]转新型抗虫基因Vip3A棉花新种质的创制. 张安红,王志安,肖娟丽,刘圆,罗晓丽. 2020

[10]双价基因(Bt+CpTI)抗虫棉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及抑制生长作用. 范贤林,郭三堆,孟香清,卢美光,董丰收. 2001

[11]棉花新品种(系)抗棉铃虫鉴定与综合量化评估. 柏立新,束春娥,张龙娃,肖留斌,宋锦花,蒋小平. 2004

[12]转基因杂交棉南抗3号田间抗棉铃虫效果与结铃性能考察. 束春娥,柏立新,唐灿明,张天真. 2001

[13]转Bt基因棉花杀虫蛋白含量的时空表达及对棉铃虫的毒杀效果. 吴孔明,郭予元. 2001

[14]转Bt基因棉抗棉铃虫鉴定技术及抗性表示方法研究. 曹美莲,李朋波,刘惠民,张爱莲,姚晋荣. 2000

[15]棉铃虫迁飞规律及其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研究进展概况. . 1997

[16]部分GK系列Bt棉对棉铃虫抗性的田间评价. 郭予元,王武刚. 2000

[17]长江中游棉区转CryⅠ A基因棉花对棉铃虫的抗性评价. 万鹏,吴孔明,吴金萍,樊孝贤,李明福. 2002

[18]转B.t基因棉抗棉铃虫性的鉴定技术及其应用. 王武刚,郭予元,姜永幸. 1997

[19]2016-2020年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对棉铃虫抗性的动态分析. 姜义平,许乃银,谭永安,赵静,柏立新,肖留斌. 2021

[20]表达cryIA/gna双价抗虫基因烟草兼抗棉铃虫和蚜虫. 王志斌,郭三堆. 199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