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属拟直立型组野生种在栽培种改良中的应用——Ⅱ.染色体组型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张新友

作者: 张新友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花生属;拟直立型组;染色体组型;遗传距离;野生种

期刊名称: 华北农学报

ISSN: 1000-7091

年卷期: 1992 年 7 卷 01 期

页码: 47-5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摘要: 本文分析了5个拟直立型组和2个花生组野生种的染色体组型:7个种皆为二倍体2n=2x=20,染色体长度介于2.69~6.47μm之间,臂比为1.07~2.54;在10对染色体中,8、9对具中部着丝点,其他具近中部着丝点。根据染色体长度、臂比及随体的位置,可把每个种(系)中6~10对染色体加以区分。研究中还把染色体的臂比作为独立性状,分析了供试种(系)间的遗传距离(D~2)。其中拟直立型组5个种(系)间的D~2差异很大(0.136~11.523),说明该组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组型已出现较大分化和变异。拟直立型组与花生组在染色体组型上虽有一定相似性,但差异更显著,首先,花生组中“A”“B”两个标志染色体在拟直立型组中不存在,其次是对称性优于拟直立型组。文中对上述两个组的进化程度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分类号:

  • 相关文献

[1]花生栽培种和野生种的种间杂交研究——第Ⅲ报花生属A.stenozsperma的同源四倍体及其利用. 周蓉. 1987

[2]花生属植物起源、分类及花生栽培种祖先研究进展. 蒋菁,钟瑞春,李忠,冯斗,唐荣华. 2009

[3]栽培种花生(ArachishypogaeaL)不同类型与野生种杂交亲和性的研究. 翁跃进,周蓉. 1986

[4]花生属拟直立型组野生种在栽培种改良中的应用——Ⅰ.对花生锈病和叶斑病的抗性. 张新友. 1991

[5]野生花生抗青枯病种质的发掘及分子鉴定. 陈本银,姜慧芳,任小平,廖伯寿,黄家权. 2008

[6]野生花生种质的SSR遗传多样性. 陈本银,姜慧芳,廖伯寿,任小平,黄家权,雷永,王圣玉. 2008

[7]花生栽培种和野生种的种间杂种研究——第2报种间杂种F_1三倍体可育性及其F_2的观察. 周蓉. 1985

[8]花生属野生种的核型分析及其进化. 周汉群,蔡骥业. 1990

[9]眼斑星丽鱼(Astronotus ocellatus)的生物学与核型初步研究. 汪学杰,赖明信,牟希东,宋红梅,杨叶欣,罗渡,顾党恩,罗建仁,胡隐昌. 2012

[10]犏牛及其亲本(牦牛;黄牛)体细胞染色体研究. 李孔亮,芦鸣计,刘汉英,许玉德. 1984

[11]芝麻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揭雨成,冷鹃,许英. 2002

[12]松辽黑猪染色体组型及显带的研究. 曹阳,梁桂英,张树敏,郭丹,张嘉保,金海国,金鑫,李娜. 2007

[13]广东鲂(“非汉字符号”)×团头鲂(“非汉字符号”)杂交子一代及其双亲染色体组型的分析. 叶 星,谢 刚,祁宝伦,潘德博,许淑英,庞世勋. 2002

[14]线鳢的染色体组型. 彭昌迪,梁小玲,秦艳卿,邬国民,胡红,罗建仁,陈焜慈. 1993

[15]提高小麦体细胞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的方法研究. 程在全,王芳,宋令荣,普双有,黄兴奇. 1999

[16]珠江卷口鱼形态特征与染色体组型. 刘毅辉,焦宗垚,陈永乐,朱新平,陈昆慈,谢刚,赵建. 2007

[17]淡水自鲳(Colossoma brachypomtim)染色体组型分析. 白俊杰,马仲波. 1988

[18]大口牛胭脂鱼中天然体细胞倍性嵌合体的发现. 曾勇,邹世平,徐忠法,余来宁. 1999

[19]人参细胞染色体组型及GiemsaC—带带型分析. 李方元,孙先,宫喜臣. 1985

[20]蓝、紫粒小麦遗传资源的染色体组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孟雅宁,兰素缺,张业伦,刘玉平.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