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改良对中国华北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产量的贡献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谢振江

作者: 谢振江;李明顺;徐家舜;张世煌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杂交种;产量;农艺性状;遗传增益;耐密性;育种策略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09 年 42 卷 03 期

页码: 781-78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为提高中国玉米育种技术水平而探索突破方向和寻找理论依据,对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的产量与年代的回归进行研究。【方法】试验于2005-2006年在新疆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和北京顺义屯玉公司北京研究院进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3个密度为主区,华北地区近40年有代表性的23个单杂交种为副区。【结果】新疆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高密度,北京点1980s-2000s中密度下的产量年代响应与高密度下的差异不显著,表明1980s年代以后中国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在每公顷60000株的密度水平上没有实现更高的产量年代响应;1980s-2000s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由于千粒重、穗行数的正向改良,而秃尖度、出籽率的消极改良同时又限制了1980s-2000s年代玉米产量的提高;此外,空秆率、茎倒折率、根倒伏率、秃尖度等性状在1980s-2000s间没有得到显著改良。【结论】1980s-2000s期间中国玉米杂交种在高密度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年代响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今后的玉米育种应强化和完善高密度育种技术路线,使未来中国玉米单交种向依靠群体增产的早熟、耐密、出籽率高、秃顶度小的育种目标方向发展。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10个玉米品种耐密性分析及其对主要性状的影响. 程伟东,闫飞燕,石达金,吕巨智,张玉,钟昌松,刘永红. 2017

[2]四川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杂交种的性状表现及最适品种选择. 卢乔云,黄宜祥,兰发盛,张彪,李德宾. 1991

[3]玉米杂交种籽粒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间关联度的研究. 陈玉水,卢川北. 1999

[4]西南骨干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正反交杂优效应分析. 张彪,梅碧蓉,郑涵琪,李祥艳,康继伟,陈洁,谭君,何文铸. 2014

[5]密度压力下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研究. 谢振江,李明顺,李新海,张世煌. 2007

[6]新疆干旱区密植条件下不同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耐密性分析. 杨杰,韩登旭,王业建,阿布来提·阿布拉,梁晓玲,郗浩江,李铭东,王仙,文丽伟. 2020

[7]河南省玉米品种利用原则. 王振华,魏昕,张前进,张新,鲁晓民. 2020

[8]松嫩平原中南部玉米新品种耐密性初探. 姜宇博,王俊河,于洋,宫秀杰,郝玉波,李梁,钱春荣,葛选良. 2016

[9]玉米品种耐密性研究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 卜俊周,岳海旺,谢俊良,彭海成,张洪彬. 2011

[10]玉米光合性能与耐密性关系的研究. 刘开昌,王庆成,张秀清,王春英,李爱芹,张海松. 2001

[11]糯玉米杂交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李永洪,杨跃华,曾正明,孔亮亮,陈国民. 2006

[12]高粱杂交种产量及其重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分析. 卢峰,邹剑秋,王艳秋,段有厚. 2007

[13]高梁杂交种产量及其重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分析. 卢峰,邹剑秋,王艳秋,段有厚. 2007

[14]轮回选择对玉米沈综(C_0、FC_2)群体的产量组成性状的遗传改良效果研究. 姚占军,杨小平,赵延明. 2001

[15]对玉米人工合成群体遗传性状改良效果的研究. 杜鸣銮,徐世昌,纪明山,陈景堂. 2002

[16]S_1选择法对玉米群体产量性状改良效果的比较分析. 阚帅帅,刘志鹏,张林,王建军,王振华,李新海. 2011

[17]混合选择法对玉米群体产量性状改良效果的比较分析. 刘志鹏,雍洪军,李新,张德贵,李明顺,张世煌,王振华,李新海. 2011

[18]中群21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增益分析. 金振国,魏国才,高利,孙艳杰,石运强,邵勇,南元涛,史淑春. 2018

[19]西南春玉米MCO-3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增益分析. 邱贵兰,李燕,李红梅,何立群,胡美琳,赵后娟,杜林,李晓叶,吴元奇,马孝玲,唐海涛. 2023

[20]沈综玉米群体植株性状改良效果研究. 杨彦忠,杜鸣銮.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