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持续轮作免耕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盖志佳

作者: 盖志佳;吴嘉彧;张敬涛;刘婧琦;蔡丽君;杜佳兴;赵桂范;陈磊;吴俊江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玉米;轮作;免耕;垄作;土壤养分;产量

期刊名称: 中国农学通报

ISSN: 1000-6850

年卷期: 2019 年 05 期

页码: 100-106

摘要: 为了解决免耕减产、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种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试验通过设置免耕和传统垄作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2013—2016年连续4年大豆玉米轮作免耕对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免耕技术推广及黑龙江省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保障。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玉米持续轮作免耕条件下0~7.5、7.5~15、15~22.5、22.5~30 cm土壤养分指标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垄作处理,且耕作对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影响显著;耕作对土壤容重影响显著,免耕处理各层土壤容重高于垄作处理,免耕处理15~22.5 cm与22.5~30 cm土层之间容重差异不显著,而垄作处理各层土壤容重差异显著;与垄作相比,2013年和2015年免耕大豆增产率分别为16.37%和25.33%,2014年和2016年免耕玉米产量增产率分别为0.88%和9.50%。大豆玉米轮作免耕较垄作平均节约成本640元/hm~2,平均增收2220元/hm~2。

分类号: S513`S565.1

  • 相关文献

[1]黑土实施免耕对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周桂玉,张晓平,范如芹,梁爱珍,黄丹丹,杨学明. 2015

[2]轮作体系下窄行密植免耕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盖志佳,蔡丽君,刘婧琦,杜佳兴,赵桂范,张敬涛. 2017

[3]粮油多熟制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叶天承,陈惠哲,向镜,张义凯,王亚梁,王志刚,熊家欢,孙凯旋,高义卓,张玉屏. 2023

[4]连续多年免耕与轮作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 袁海燕,袁汉民,赵万伏,董立国,张维军,何进尚,袁海静,李晓慧,王帆,崔保国,杨睿青,马迪. 2024

[5]秸秆还田条件下玉米-高粱(玉米)-大豆轮作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杜佳兴,谷维,张敬涛,吴俊江. 2020

[6]河西荒漠灌区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陈伟,孙建好,赵建华. 2012

[7]玉米-大豆免耕轮作体系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养分和大豆产量的影响. 蔡丽君,张敬涛,刘婧琦,盖志佳,赵桂范,张伟,龚振平,马春梅. 2015

[8]免耕玉米田土壤速效养分变化研究. 杨云马,贾树龙,孟春香,孙彦铭. 2008

[9]棉花-花生轮作模式对土壤养分及其产量的影响. 侯献飞,李强,苗昊翠,贾东海,顾元国,买买提依明·斯马依,崔福洋. 2024

[10]免耕直播对夏谷产量及土壤水、肥含量的影响. 郝洪波,崔海英,胡珈铭,李明哲. 2015

[11]西北旱塬免耕的产量效应受降水特征和施肥显著影响. 张建军,党翼,赵刚,王磊,周刚,王淑英,李尚中,樊廷录,胡靖宇,王鹤龄,张文菊. 2024

[12]轮作和连作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郑慧,杨继峰,董汉文,王雪娇,张静媛,朱知运,苏二虎,李强. 2016

[13]吉林省中部黑土区不同轮作和秸秆还田方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研究. 焦云飞,李萍,杨琇涵,李强,彭畅,高纪超,朱平,高洪军. 2021

[14]多样化种植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孙涛,冯晓敏,高新昊,邓艾兴,郑成岩,宋振伟,张卫建. 2023

[15]玉米大豆轮作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刘佳,王利民,滕飞,杨福刚,姚保民. 2017

[16]秸秆翻埋还田条件下玉米-高粱-大豆轮作高产高效种植技术. 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张洪旭,谷维,张俐俐,张敬涛,刘磊. 2023

[17]三江平原玉米大豆轮作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 盖志佳,刘婧琦,蔡丽君,孟庆英,谷维,张俐俐,张敬涛. 2021

[18]大豆重迎茬问题及与玉米轮作大豆季整地技术综述. 郭美玲,郭泰,王志新,郑伟,李灿东,徐杰飞,赵星棋,王象然. 2023

[19]长期不同种植模式对东北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郭金瑞,宋振伟,朱平,高洪军,彭畅,邓艾兴,张卫建. 2016

[20]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特性及大豆玉米产量的影响. 林蔚刚,吴俊江,董德健,钟鹏,王金生,周全.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