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耕和秸秆还田对我国土壤碳循环酶活性影响的荟萃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马立晓
作者: 马立晓;李婧;邹智超;蔡岸冬;张爱平;李贵春;杜章留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免耕;秸秆还田;碳循环酶;转化酶;荟萃分析;增强回归树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1 年 009 期
页码: 1913-192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讨免耕和秸秆还田措施对我国农田土壤碳循环酶活性的影响,为有机物质转化和土壤健康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搜集,获得了目标文献56篇,建立了翻耕清茬(CT,507组)、翻耕+秸秆还田(SR,305组)、免耕(NT,291组)和免耕+秸秆还田(NTS,122组)处理对土壤碳循环酶(转化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影响的数据库。采用数据整合(Meta-analysis)和增强回归树(BRT)的分析方法,探讨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碳循环酶活性的差异,并量化气候特征、土壤特性和种植制度等因子对其影响程度。【结果】与CT相比,SR(28.0%)、NT(13.7%)和NTS(23.2%)处理显著增加(P<0.05)了土壤碳循环酶活性;SR、NT和NTS处理显著促进了转化酶活性,增幅分别为25.3%、16.2%和22.5%;SR处理对纤维素酶活性的增幅为36.6%。对于低土壤有机碳(SOC<10 g·kg-1)而言,SR、NT和NTS处理对转化酶活性增幅分别为26.7%、24.2%和37.9%。在碱性(pH>7.5)土壤中,SR和NTS处理下转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22.3%和28.7%。对于不同黏粒含量的土壤而言,黏粒含量<20%的土壤中SR和NT处理下转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1.5%和22.3%;黏粒含量为20%—30%的土壤中SR、NT和NTS处理下转化酶活性增幅分别为26.1%、16.1%和25.3%。干旱指数较大(2—3.5和>3.5)时,SR(29.1%和20.5%)、NT(13.4%和17.0%)和NTS(9.0%和36.9%)处理均显著提高了转化酶活性。对于轮作种植制度而言,SR和NTS处理促进了转化酶活性,增幅分别为24.0%和29.4%;而在连作种植制度下,SR处理下转化酶活性提高了29.4%。对于不同试验年限而言,NTS处理对转化酶活性的提高幅度表现为:长期(>10年;39.9%)>中期(5—10年;31.7%)>短期(<5年;17.6%);短期和中期秸秆还田(SR)均显著增强了转化酶活性,增幅分别为22.0%和27.3%。免耕和秸秆还田对转化酶活性的交互作用在SOC含量低(<10 g·kg-1)、pH呈碱性(>7.5)、黏粒含量低(<20%)、干旱指数高(>3.5)、轮作和持续年限长(>10年)的土壤中较小。BRT分析结果表明,黏粒含量和土壤pH是影响SR处理对转化酶活性提高的主要因素,而SOC含量和干旱指数是影响免耕措施(NT和NTS)提高转化酶活性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我国实施免耕和秸秆还田措施,尤其是在SOC和黏粒含量较低或干旱指数较高的地区,对于转化酶活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号: S154.2%S141.4
- 相关文献
[1]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及机具分析. 班春华. 2012
[2]长期免耕秸秆还田对寒地土壤有机碳及大豆产量的影响. 蔡丽君,张敬涛,刘婧琦,盖志佳,郭震华,赵桂范. 2021
[3]不同耕作措施对雨养冬小麦碳足迹的影响. 李萍,郝兴宇,宗毓铮,古润生,贾绍辉,董琦,郭李萍. 2017
[4]免耕种植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宋勇,王宇先,赵蕾,徐妍,王冰雪,高盼,徐莹莹,杨慧莹. 2021
[5]保护性耕作对山地结球甘蓝生长和土壤CO_2含量的影响. 鲁耀,段宗颜,胡万里,陈拾华,陈宝红. 2011
[6]保护性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溶磷特性的影响. 范丙全,刘巧玲. 2005
[7]保护性耕作研究进展及在青海省的推广建议. 王志辉,陈占全,李月梅,高玉亭. 2009
[8]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栽培效应初探. 刘永贤,韦志耀,袁文,韦凤香. 2009
[9]不同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田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 张贺,郭李萍,谢立勇,林淼,叶丹丹,阎宏亮. 2013
[10]少免耕与秸秆机械全量原位还田对稻茬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张斯梅,杨四军,顾克军,于建光,张恒敢,许博. 2015
[11]秸秆还田和免耕对水稻土微形态特征的影响. 舒丽,刘定辉,陈尚洪. 2008
[12]成都平原免耕及不同麦秸还田量种植水稻的研究. 李少昆,汤永禄,谢瑞芝,高世菊,刘中平,柏军华,王运圣. 2006
[13]不同管理措施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田土壤CO2和N2O排放的影响研究. 张贺,郭李萍,谢立勇,林淼,叶丹丹,阎宏亮. 2013
[14]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刘定辉,蒲波,陈尚洪,朱钟麟,舒丽. 2008
[15]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玉米-小麦-大豆轮作系统产量及表层土壤碳管理指数的影响. 杨晶,沈禹颖,南志标,高崇岳,牛伊宁,王先之,罗彩云,李光棣. 2010
[16]水稻土厌氧氨氧化对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的响应. 孙梅,聂三安,龙泽东,李超,王华,肖小平,罗尊长,孙耿. 2022
[17]秸秆还田和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研究. 朱钟麟,刘定辉,舒丽,王昌全. 2008
[18]免耕对玉米光合特性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 董智,邓林军,董俊,向午燕,靖凯,侯志研. 2017
[19]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 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舒丽,王昌全. 2008
[20]豫南夏花生种植区土壤pH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 索炎炎,张翔,吴士文,司贤宗,李亮,徐凤丹,程培军,李倩. 202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生物炭与不同类型氮肥配施对菜地土壤反硝化细菌群落的影响
作者:柳晓婉;刘杏认;高尚洁;李贵春
关键词:生物炭;铵态氮;硝态氮;高通量测序;反硝化菌群落
-
稻田甲烷减排:技术、挑战与策略
作者:王斌;蔡岸冬;宋春燕;秦晓波;刘硕;李玉娥
关键词:甲烷;稻田;减排;技术;政策
-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对7个牦牛类群的群体结构分析
作者:王佟;马晓明;李婧;潘和平;仁青吉;梁春年;阎萍
关键词:美仁牦牛;全基因组重测序;遗传资源;群体结构
-
COP27全球适应目标谈判面临的挑战及中国应对策略
作者:刘硕;李玉娥;王斌;蔡岸冬
关键词:全球适应目标;国际谈判;挑战;需求;解决路径
-
"浙江好稻米"评价推荐的办法与成效
作者:纪国成;厉宝仙;秦叶波;朱大伟;张慧;许剑锋;李婧;章林平
关键词:浙江好稻米;优质稻米;评价办法
-
长期不同施肥水田和旱地铁氧化物对红壤团聚体有机碳固持特性的影响
作者:薛亦康;柳开楼;邬磊;王斌;张文菊;徐明岗;李玉娥;蔡岸冬
关键词:红壤;旱地;水田;施肥;土壤有机碳;铁氧化物
-
超级稻田碳氮库管理指数在等养分不同有机物料处理下的动态变化
作者:王开悦;廖育林;鲁艳红;蔡岸冬;张志伟;陈旋;秦晓波
关键词:等养分投入;超级稻;紫云英和秸秆联合还田;不同生育期;碳库管理指数;氮库管理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