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系杂交小麦混播制种技术研究与利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昌平

作者: 赵昌平;马锦绣;高建刚;廖祥政;叶志杰;陈现朝;杨卫兵;张风廷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杂交小麦;光温敏;二系;混播制种

期刊名称: 科学通报

ISSN: 0023-074X

年卷期: 2022 年 67 卷 026 期

页码: 3233-3240

收录情况: EI ;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是我国原创的利用不育系实现杂交小麦产业化应用的重要成果,其高效制种技术是杂交小麦产业化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选育高配合力和异交性状优良的不育系与恢复系能够有效提高制种异交结实率和产量.本研究通过2016~2020年间二系杂交小麦相关制种试验,对制种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效果进行研究,发现恢复系花粉传播距离、花药大小、花药外露率、花粉量和不育系的开颖角度、柱头外露率等异交生物学性状与异交结实性能有显著相关性;父本花期比母本晚2~3 d能够实现时空协同和生理协同的有效配制.按照父本比例5%对父母本进行混播制种比行比制种产量显著提高28.2%.2019-2021年度,在南阳地区进行规模化混播制种生产效果突出,BS1453/JS1规模化制种产量达到5273.4 kg/hm2,为二系杂交小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中国二系杂交小麦研究进展与展望. 赵昌平. 2022

[2]二系杂交小麦产业化技术研究进展. 高建刚,杨卫兵,张风廷. 2022

[3]杂交水稻新组合混制1号制种田苯达松残留分析. 王云生,孙明娜,周俊峰,张德文,朱启升,杨剑波. 2009

[4]杂交水稻混播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朱启升. 2004

[5]水稻恢复系湘农恢887与小粒型不育系混播制种研究. 陈晓军,李凡,周杰强,张桂莲,唐文帮. 2024

[6]'隆科638S'与红颖恢复系'先恢XK01'的混播制种效果初探. 曾佳,刘玲,谭炎宁,许可,孙学武,欧阳宁,袁贵龙,袁定阳,段美娟. 2021

[7]适于混播制种的水稻隐性红颖资源RG-1的发现及其特征特性研究. 许可,袁定阳,谭炎宁,段美娟. 2018

[8]适宜机械化混播制种的两系杂交水稻新组合新混优6号的选育与应用. 张德文,宋少杰. 2024

[9]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F_2群体育性分布多态性研究. 段美娟,邓启云. 2001

[10]棉花光温敏雄性核不育系杂交成铃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张涛,孟庆忠,王玉美,张成,易先达. 2017

[11]几个水稻早熟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利用评价. 廖亦龙,王丰,李传国,李曙光,刘振荣,柳武革,黄德娟. 2003

[12]光温敏核不育系P88S的引进与利用研究. 林尤珍,孟卫东,云勇,王效宁,邢福能,林朝上. 2007

[13]芥菜型油菜光温敏核不育系K121S的选育. 李石开,刘其宁,吴学英,苏振喜,张庆莹,邱怀珊,赵庭周. 2002

[14]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恢复性研究. 苑少华,段文静,白建芳,秦梦颖,王娜,马锦绣,赵昌平,章文杰,张风廷,张立平. 2018

[15]光温敏二系杂交小麦恢复系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刘丽华,王立新,赵昌平,姚骥,张风廷. 2009

[16]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初探. 周强,李生荣,陶军,任勇,杜小英,欧俊梅,雷加容. 2010

[17]密度与施氮量对杂交小麦品种绵杂麦168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周强,张跃非,李生荣,陶军,杜小英,欧俊梅,任勇,庞启华,黎文述. 2010

[18]晚稻CHA杂交小麦前期浇水的生物效应研究. 张艳敏,张胜爱. 1995

[19]BS系列杂交小麦在陕西渭南地区制种可行性分析. 王拯,陈兆波,张胜全,任立平,高新欢,叶志杰,张风廷. 2018

[20]低密度条件下杂交小麦节水性能比较. 张胜全.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