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性不同大豆品种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Ⅰ.非连作大豆(正茬)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陈宏宇

作者: 陈宏宇;李晓鸣;王敬国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根面;根际;微生物区系;抗病

期刊名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ISSN: 1008-505X

年卷期: 2005 年 11 卷 06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了3个抗病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在生育期内根面和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情况,并应用荧光计数法直接测定了根际细菌和真菌的生物量。结果表明,土体的微生物种类最丰富、根际的次之、根面的较单一。播种后从三叶期到鼓粒初期,根面和根际的可培养细菌总数随生育期逐渐增加,鼓粒初期达最大值,而成熟期则有明显的下降;大豆根际细菌生物量也存在相同的变化规律。抗病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其根面、根际可培养细菌总数存在差异;抗病品种大豆的根瘤重明显高于感病品种。种植一季后感病品种根际积累的病原生物(镰孢霉Fusariumsp.和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的胞囊数)明显高于抗病品种。说明大豆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具有选择性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不同大豆品种以及同一大豆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根系分泌物的组成和数量不同,从而使大豆根面及根际形成了特定的微生物区系组成。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抗病性不同大豆品种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Ⅱ.连作大豆(重茬)根面及根际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陈宏宇,李晓鸣,王敬国. 2006

[2]行间覆膜栽培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王海泉,王英,周宝库,李柱刚,何云霞,满为群,陈怡,杜维广. 2009

[3]利用根箱法解析大豆苗期氮磷吸收及其在根际分布的特征. 金剑,王光华,刘晓冰,潘相文,刘杰. 2005

[4]PCR-DGGE方法解析大豆根际不同距离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特征. 于洪涛,申忠宝,沈德茹,金剑,王光华. 2010

[5]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大豆根际微生物区系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红骥,孙彬,裴占江,高亚冰,唐永庆,于德才,刘杰. 2010

[6]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及农艺对策研究——重迎茬大豆的根际微生物. 何志鸿,许艳丽,刘忠堂,韩晓增,何雪莹. 2012

[7]三种长残留除草剂对大豆根际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 张玉磊,张宇. 2011

[8]芽孢杆菌BH_1防治大豆根腐病的及机制. 郭荣君,刘杏忠,杨怀文,仝赞华. 2003

[9]芽孢杆菌BH_1防治大豆根腐病的效果及机制. 郭荣君,刘杏忠,杨怀文,仝赞华. 2003

[10]生物炭对大豆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谷思玉,李欣洁,魏丹,李玉梅,金梁,赵富阳,郭文义,徐猛,赵赛东. 2014

[11]不同连作年限对大豆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 孙磊. 2008

[12]水稻根面争论产碱菌1AG4的分离,鉴定及其固氮和对病原菌的拮?…. 孙晓璐,蔡妙英. 1999

[13]水稻根面争论产碱菌1AG4的分离、鉴定及其固氮和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孙晓璐,杨海莲,宋未,蔡妙英. 1999

[14]高油高产 抗病抗倒―辽豆14号大豆. 王德生. 2008

[15]大豆新品种品豆21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陈妍,何有学,张海平. 2022

[16]大豆抗细菌性斑疹病抗性鉴定以及抗病相关QTL定位. 魏玮,张艳娇,李长育,王锦辉,孙宇峰,康青林,郭庆东,尹振功,常汇琳,蒋洪蔚,刘春燕,王囡囡,辛大伟,武小霞,陈庆山. 2018

[17]大豆抗病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刘念析,陈亮,厉志,刘宝泉,刘佳,衣志刚,董志敏,王曙明. 2019

[18]国审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冀豆24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邸锐,赵青松,刘兵强,史晓蕾,刘志芳,闫龙,张孟臣,杨春燕. 2021

[19]抗病高油大豆品种齐农5号的 选育及生产技术. 袁明,韩冬伟,王淑荣,于侃超,王连霞. 2020

[20]诱变获得高蛋白抗病大豆新种质的研究. 王培英,郭玉虹. 199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