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后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研究(摘要)(英文)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王家保

作者: 王家保;王向社;徐碧玉;金志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果皮褐变;生理变化;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期刊名称: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ISSN: 1009-4229

年卷期: 2010 年 05 期

页码: 10-16

摘要: [目的]荔枝采后果皮褐变严重降低了果实的商品价值,限制了荔枝贸易的发展。本文通过研究采后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寻找影响果皮褐变的主要因素,为阐释果皮褐变机理提供基础。[方法]妃子笑果实贮存于温度25℃,相对湿度70%±5%条件下,每8h测定一次果实形态及生理变化。[结果]妃子笑荔枝采后72h内完全褐变,其中,在采后48-64h褐变指数急剧上升,好果率急剧下降。随褐变程度的增加,果实与果皮失水量增加,但果肉含水量变化不大。果皮丙二醛含量、pH值和相对电导率都随褐变加重而增加,而花色素苷、类黄酮、总酚、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则下降。果皮POD活性在采后32h上升,然后下降,而PPO活性一直下降。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都呈现先升后降然后再升高的趋势。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果皮失水是引起果皮褐变的主要原因。主成分聚类分析表明果皮褐变可分为两个阶段。[结论]果皮水分状况是影响果皮褐变的主要因素。果皮褐变过程呈现阶段性变化,主要由果皮失水决定。

分类号: S667.1

  • 相关文献

[1]采后荔枝果皮褐变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研究. 王家保,王向社,徐碧玉,金志强. 2010

[2]荔枝果皮褐变程度的数学模型研究(英文). 吴振先,季作梁,韩冬梅,陈维信,朱世江,苏美霞. 2006

[3]玉林市仙进奉荔枝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胡永杏,马志航,莫振勇,党裔育,甘冰,邓开萍. 2024

[4]荔枝品种间亲缘关系与嫁接亲和相关性分析. 陈哲,胡福初,范鸿雁,赵杰堂,王祥和,胡桂兵. 2018

[5]荔枝中农药残留分布与膳食风险评估. 彭茂民,刘丽,胡西洲,夏珍珍,郑丹,张仙,彭西甜,夏虹,付锋. 2022

[6]荔枝Asr基因的分离及功能分析. 张静,董凤英,王家保,刘菊华,许奕,徐碧玉,金志强. 2013

[7]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叶片白化变异体遗传和转录组分析. 张蕾,杨子琴,孙进华,洪继旺,李松刚,王家保. 2020

[8]荔枝新种质‘燎原’的分子标记鉴定. 刘伟,罗心平,张惠云,蒋侬辉,肖志丹. 2016

[9]外源CPPU抑制'妃子笑'荔枝果实着色过程的基因表达分析. 张月,岳晓琦,张付祥,杨成坤,唐丽雯,丁峰,胡福初,周开兵,马武强. 2024

[10]不同高粱品种萌发期抗旱性筛选与鉴定. 吴奇,周宇飞,高悦,张姣,陈冰嬬,许文娟,黄瑞冬. 2016

[11]春谷数量性状遗传差异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赵术伟. 2001

[12]红鳍东方纯体型性状选育指标的综合判定. 王新安,马爱军,庄志猛,陆丽君,李伟业,翟介明. 2012

[13]28份贵州茶树种质资源的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陈正武,陈娟,龚雪,张小琴. 2015

[14]斑茅野生种质资源SRAP遗传多样性研究. 张建波,鄢家俊,白史且,张蕴薇,刀志学,李达旭,张昌兵,游明鸿,张玉. 2013

[15]甘薯主要亲本材料的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 李育明,黄迎冬,何素兰,杨洪康. 2007

[16]12个鲜食大豆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和遗传距离分析. 姜永平,吴春芳,陈惠. 2007

[17]太湖地区香稻品种稻米品质性状相关和聚类分析. 陈培峰,王建平,黄健,朱勇良,乔中英,黄萌. 2013

[18]44份花生资源品质性状分析. 佟士俭,孙东雷,卞能飞,张祖明,王晓军. 2016

[19]早熟棉花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 高进,蔡立旺,宋锦花,施庆华,陈建平,王永慧. 2015

[20]主成分分析法在柞蚕品种资源经济性状评价中的应用. 仝振祥,王凤成,冀万杰,张博.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