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解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永祥

作者: 李永祥;李春辉;杨俊品;杨华;程伟东;汪黎明;李凤艳;李会勇;王延波;李淑华;扈光辉;刘成;黎裕;王天宇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玉米;产量;杂种优势;数量性状位点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0 年 020 期

页码: 4113-412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杂种优势利用是实现玉米高产育种的重要途径.解析玉米骨干亲本黄早四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对指导中国玉米骨干亲本高效利用和高产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生产利用价值.[方法]以玉米黄改系杂种优势类群的骨干亲本黄早四为共同亲本与11个代表性自交系构建的、包含2 000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RIL)的巢式关联分析群体(nested association mapping population,NAM)为试验材料,分别与改良瑞德*黄改系杂优利用模式的代表自交系郑58和昌7-2进行测交,并在全国4个玉米主产区10个试验点开展测交群体的多环境产量及重要农艺性状鉴定.在开展NAM测交群体产量和重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各性状在NAM群体及其测交群体之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利用联合逐步回归(Joint stepwise regression)模型进行了NAM及其测交群体QTL定位和产量QTL的复等位遗传分析,并对NAM及其测交群体定位QTL所在区域的遗传重组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型分析结果表明,2个测交群体的株高和产量相关性状(主要是行粒数和百粒重)与小区产量均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但强优势测交组合(郑58测交群体)的产量表现与NAM群体自身的产量表现相关性较低,表明相对于弱优势测交组合(昌7-2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的产量表现受RIL家系自身的产量影响较小.QTL定位结果表明,与NAM群体相比,利用其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数目较少,但能解释更高的表型变异.昌7-2和郑58测交群体定位到的QTL中,分别仅有27%和25%的位点与NAM群体定位结果重叠或相邻.主效位点的复等位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郑58测交群体(强优势测交组合),在单穗产量QTL中,68.69%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骨干亲本黄早四.但在昌7-2测交群体中(弱优势测交组合),仅有36.36%的增产等位变异来自黄早四.利用郑58测交群体共鉴定到13个重要的产量相关基因组区段,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在其中的11个区段表现为增产,这些区段对黄早四杂种优势的形成可能具有重要作用.QTL所在区域的重组率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郑58测交群体检测到的QTL所在区域具有较低的遗传重组率,符合杂种优势相关位点更容易分布于低重组区的基因组基本特征.[结论]在强优势测验种郑58遗传背景下,来自黄早四的等位变异对测交组合的产量具有重要遗传贡献,定位到的相关遗传区段与玉米杂种优势形成密切相关.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低氮逆境下玉米产量及相关性状QTL整合与一致性分析. 杨晓军,谢传晓,李新海,张世煌. 2010

[2]玉米Suwan和Iodent改良系育种应用探索与分析. 郭向阳,吴迅,王安贵,刘鹏飞,涂亮,祝云芳,王良发,陈泽辉. 2021

[3]玉米杂交种吉单50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路明,刘宏伟,李岩,张志军,王敏,岳尧海,周旭东,张建新,马英杰,刘文国. 2017

[4]中国不同时期玉米单交种的产量变化. 丰光,刘志芳,李妍妍,景希强,邢锦丰,黄长玲. 2010

[5]杂种优势效应对中国玉米育种的贡献评价. 杨孝臣,丰光,李妍妍,景希强,黄长玲. 2010

[6]西南骨干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正反交杂优效应分析. 张彪,梅碧蓉,郑涵琪,李祥艳,康继伟,陈洁,谭君,何文铸. 2014

[7]玉米粗缩病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王凤梅,李平路,孟庆华. 2017

[8]基于高密度遗传图谱的玉米籽粒灌浆特性遗传解析. 高星,李永祥,杨明涛,李琲琲,李春辉,宋燕春,张登峰,王天宇,黎裕,石云素. 2017

[9]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茎秆穿刺强度QTL分析. 房海悦,曲文利,李毅丹,贺红霞,具红光. 2017

[10]玉米株高qPH10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预测. 卢晓环,周志强,李海灵,李冬冬,刘文欣,李明顺. 2020

[11]基于SNP标记的玉米容重QTL分析. 许理文,段民孝,田红丽,宋伟,王凤格,赵久然,刘保林,王守才. 2015

[12]玉米抗虫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高洪江,汪海,李圣彦,林凤,张春宇,郎志宏. 2016

[13]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基因的比较定位. 吕香玲,李新海,谢传晓,郝转芳,吉海莲,史利玉,张世煌. 2008

[14]玉米抗丝黑穗病QTL分析. 石红良,姜艳喜,王振华,李新海,李明顺,张世煌. 2005

[15]玉米抗虫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高洪江,汪海,李圣彦,张春宇,郎志宏. 2017

[16]不同生态环境下玉米产量性状QTL分析. 兰进好,李新海,高树仁,张宝石,张世煌. 2005

[17]玉米抗甘蔗花叶病毒QTL的初步研究. 王凤格,刘贤德,王振华,张世煌,李新海,袁力行,韩晓清,李明顺. 2003

[18]玉米南方锈病的研究进展. 穆春华,鲁守平,付晋,张发军,李文才,孙琦,张秀清,孟昭东. 2013

[19]玉米抗矮花叶病QTL定位. 陈旭,李新海,郝转芳,王振华,田清震,李明顺,白丽,张世煌. 2005

[20]基于元分析的抗玉米丝黑穗病QTL比较定位. 吉海莲,李新海,谢传晓,郝转芳,吕香玲,史利玉,张世煌. 200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