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营养结构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宁加佳

作者: 宁加佳;杜飞雁;王雪辉;王亮根;谷阳光;李亚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营养结构;碳和氮稳定同位素;群落范围指标;底层鱼类

期刊名称: 海洋与湖沼

ISSN: 0029-814X

年卷期: 2016 年 47 卷 02 期

页码: 468-475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解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13年9月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了24种底层鱼类的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值),并计算了基于δ~(13)C—δ~(15)N量化的6个营养结构的群落范围指标。结果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的δ~(13)C值在–20.4‰—–17.0‰之间,均值为(–19.1±0.8)‰;δ~(15)N值的范围为7.9‰—12.2‰,均值为(9.7±1.0)‰。鱼类的营养位置在3.06—4.33之间,平均值为3.58±0.29,表明均以肉食性为主。根据群落范围指标结果分析,鱼类群落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CR和NR)分别为3.4和4.3,表明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底层鱼类的初始食源较为单一,营养层次较少;总面积(TA)和到重心的平均距离(CD)分别为5.8和1.0,意味着鱼类食物网营养级多样性的总程度和平均程度均较低;平均最近相邻距离(NND)及最近相邻距离的标准偏差(SDNND)分别为0.37和0.43,说明研究海域底层鱼类食物网的营养冗余程度较高,不同种类之间的营养生态位幅宽较小,重叠程度较高。此外,浅海长尾鲨(Alopias pelagicus)和狐形长尾鲨(Alopias vulpinus)在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对该海域渔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应禁止捕捞这些种类,而对一些冗余种类,如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条尾鲱鲤(Upeneus bensasi)和带鱼(Trichiurus haumela)等,可以适度捕捞,以维持底层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完整性,在渔业资源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发展。

分类号: S932.4

  • 相关文献

[1]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食性特征. 宁加佳,杜飞雁,王雪辉,谷阳光,王亮根,李亚芳. 2015

[2]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层鱼类的群落结构特征. 张涛,庄平,章龙珍,侯俊利,王云龙,刘鉴毅,冯广朋,赵峰,罗民波,刘健. 2011

[3]春季长江口外海底层鱼类群聚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徐勇,马林,李新正,孙悦,龚琳. 2017

[4]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花斑蛇鲻遗传多态性分析. 李敏,孔啸兰,许友伟,陈作志. 2020

[5]东海、黄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研究. 刘勇,李圣法,程家骅. 2006

[6]秋季黄海底层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 徐宾铎,金显仕,梁振林. 2003

[7]东、黄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程济生. 2000

[8]东、黄海2000年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刘勇,李圣法,陈学刚,程家骅. 2007

[9]东海、黄海底层鱼类数量分布季节变化的因子分析. 刘勇,程家骅. 2008

[10]养殖池底层鱼类电脉冲捕捞装置设计与试验. 许明昌,徐皓. 2011

[11]黄、东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 程济生,俞连福. 2004

[12]南海北部大陆架底层鱼类资源密度概率分布型的研究. 陈正兴,李辉权. 1987

[13]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分析. 马孟磊,陈作志,徐姗楠,张俊,于文明. 2020

[14]法国居民食物消费升级及对我国粮食消费的借鉴. 赵一夫. 2007

[15]春、夏季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营养结构分析. 李磊,沈新强. 2010

[16]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大亚湾渔业生物群落营养结构. 汪慧娟,张文博,黄洪辉,徐姗楠,刘华雪. 2021

[17]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的东海北部及其邻近水域主要游泳动物营养结构变化. 纪炜炜,李圣法,陈雪忠,阮雯,周进. 2015

[18]大宁河下游主要鱼类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 邓华堂,段辛斌,刘绍平,陈大庆. 2014

[19]基于生态通道模型的鲥鯸淀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和能量流动研究. 齐延凯,陈曦,郭楠楠,裘丽萍,孟顺龙,陈家长. 2021

[20]基于Ecopath模型的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分析. 马孟磊,陈作志,许友伟,张魁,袁伟,徐姗楠. 2018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