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地区大豆育成品系的特点分析及品种选育方向的探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冷建田

作者: 冷建田;陈应志;王英;吴存祥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大豆;区域试验;育成品系;品种选育方向

期刊名称: 大豆科学

ISSN: 1000-9841

年卷期: 2007 年 26 卷 03 期

页码: 5-11+1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应用2004年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对全国166个参试品系的株高、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产量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对同一生态区的品系进行主成份分析,对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与纬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系可分为6个特性不同的组群,组群间各性状的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生态区之间育种目标的差异;不同生态区主成份个数和主成份因子不同;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与纬度均存在一元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991和0.2868,回归模型分别为Y=46.4183-0.1357ⅹ1和Y=18.1613+0.05014ⅹ2。研究结果以期为我国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及为国家区试点分布的调整提供参考。

分类号: S565.1

  • 相关文献

[1]利用Ta_1不育基因进行抗小麦赤霉病的轮回选择育种. 沈秋泉,俞申平,徐忆中,陈世明,杨建明. 1993

[2]广东甜玉米品种主要性状表现及品种选育方向. 李余良,胡建广,王子明,刘建华. 2010

[3]贵州省大豆区试品系丰产稳定性分析. 陈佳琴,朱星陶,杨春杰,黄建斌,谭春燕. 2011

[4]AMMI模型在贵州大豆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谭春燕,李振动,朱星陶,陈佳琴,杨春杰,娄利娇,徐熙. 2019

[5]陕西省大豆区域试验产量与主要性状分析. 苟升学,肖金平. 2017

[6]黑龙江省大豆新品种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 于晓光,鹿文成,韩艳婧,郭广新,李馨宇,姜宇,米刚,吴俊彦. 2023

[7]黑龙江省北部大豆区域试验对照品种生育期组的精细鉴定. 贾鸿昌,梁昕,鹿文成,张雷,武婷婷,宋雯雯,孙石,张立军,闫洪睿,郭儒东,陈应志,李宝华,吴存祥,韩天富. 2023

[8]国家大豆区域试验品种(系)SSR位点纯合度分析. 关荣霞,方宏亮,何艳琴,常汝镇,邱丽娟. 2012

[9]重庆春大豆区试平移乘积模型分析. 杜成章,张继君,陈红,张晓春. 2011

[10]大豆新品种合丰33号. 赵桂范. 1992

[11]杂交棉与常规棉在江苏区试中的产量因素分析. 宋锦花,许乃银. 2010

[12]2009年贵州部分引进辣椒品种区域田间试验. 姜虹,苏丹,蓬贵华,王金洪. 2010

[13]新型水果-西梅. 刘新. 2001

[14]DTOPSIS法在农作物品种稳定性综合评价上的应用初探. 曹荣祥,戎新祥,庞廷峰,童晓利,王庆南,赵何娟. 1999

[15]贵州辣椒区试G组田间比较试验. 姜虹,詹永发,杨红,韩世玉. 2009

[16]AMMI双标图在马铃薯区域试验产量分析中的应用. 纳添仓. 2008

[17]甜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临河试点试验初报. 贾志平,袁生荣,张玉霞,任俊伟,王瑞,郭海静. 2012

[18]全国茶树品种区试贵州点的表现. 周富裕,刘红梅,姚雍静. 2009

[19]1985-2013年河南省棉花品种试验及审定概述. 刘桂珍,马宗斌,霍晓妮,王振宇,李武,张金宝. 2014

[20]棉花区域试验数据异常值诊断方法与应用. 金石桥,许乃银.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