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碳储量及固碳速率的时空动态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威

作者: 李威;黄玫;张远东;顾峰雪;巩贺;郭瑞;钟秀丽;严昌荣

作者机构:

关键词: 国家森林公园;碳密度;碳储量;固碳速率;生态系统过程模型

期刊名称: 应用生态学报

ISSN: 1001-9332

年卷期: 2021 年 003 期

页码: 799-80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森林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变化和维持碳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国家森林公园是森林保护的主要载体,探明其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的变化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评估和可持续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CEVSA2模型,模拟了1982—2017年中国881处国家森林公园的碳密度、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国家森林公园平均碳密度为255.18 t C·hm-2,高于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密度。2017年,国家森林公园总碳储量为3.56 Pg C,占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的11.0%~12.2%。1982—2017年国家森林公园平均固碳速率达到0.45 t C·hm-2·a-1,各地区国家森林公园固碳速率都在0.30 t C·hm-2·a-1以上。东北和西南地区国家森林公园的总碳储量最高。东北地区国家森林公园的土壤有机碳固碳速率最高,而华东和中南地区国家森林公园的植被碳固碳速率最高。国家森林公园面积占中国森林总面积的5.8%,在森林碳汇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准确评估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生长状况、固碳潜力和碳吸收特征,可为我国森林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体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分类号: S718.5

  • 相关文献

[1]温州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雷海清,孙高球,郑得利. 2022

[2]重庆三峡库区柑橘果园系统碳储量及碳汇潜能研究. 吴晓莲,程玥晴,罗友进,陈霞,谢永红. 2014

[3]区域作物产量的模型预测研究. 李威,顾峰雪. 2020

[4]旅游踩踏对松树外生菌根的影响. 张祺玲,谭周进,戴良英,李文革. 2013

[5]中国国家森林公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碳汇的空间分布特征. 张远东,鲁庆奥,李威,顾峰雪,牛保亮,刘世荣. 2022

[6]添加氮磷对龙须菜光合固碳能力影响的现场研究. 黄瑶,毛玉泽,周毅,蒋增杰,王东哲,颜婷茹,方建光. 2013

[7]玉米秸秆覆盖与深翻两种还田方式对黑土有机碳固持的影响. 梁尧,蔡红光,杨丽,程松,张水梅,袁静超,刘剑钊,刘松涛,任军. 2021

[8]不同施肥模式对南方黄泥田耕层有机碳固存及生产力的影响. 王飞,李清华,林诚,钟少杰,何春梅,刘玉洁. 2015

[9]长期定位施肥下灰漠土有机碳演变特征分析. 王西和,蒋劢博,王志豪,刘骅. 2016

[10]15年保护性耕作对黄土坡耕地区土壤及团聚体固碳效应的影响. 李景,吴会军,武雪萍,蔡典雄,王碧胜,梁国鹏,姚宇卿,吕军杰. 2015

[11]长期施肥对黄棕壤固碳速率及有机碳组分影响. 陈云峰,韩雪梅,胡诚,李双来,乔艳,刘东海. 2013

[12]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干旱趋势及其对生态系统碳固定的影响. 陈世亮,李霞,钱钊晖,王绍强,王苗苗,刘侦海,李卉,夏烨,赵紫祺,李亭谕,朱彤彤,陈璇,蒋赟浩,谷鹏. 2024

[13]秸秆还田下褐土易氧化有机碳及有机碳库的变化特征. 史康婕,周怀平,解文艳,杨振兴,程曼. 2017

[14]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华北潮土土壤有机碳的固存变化. 黄少辉,杨军芳,杨云马,邢素丽,韩宝文,刘孟朝,何萍,贾良良. 2019

[15]围封对辽西北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桑思月,杨沂杰,赵京东,乌云娜,吕林有,宋彦涛. 2025

[16]华北平原长期秸秆还田潮土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 刘学彤,曹彩云,党红凯,马俊永,李科江,郑春莲,李月英. 2025

[17]宁夏森林植被及土壤碳密度分布特征. 程积民,金晶炜,田瑛,李伟,张义,高阳. 2016

[18]草原生物量及碳密度遥感估算--以内蒙古正蓝旗为例. 金云翔,徐斌,杨秀春,李金亚,高添,于海达,马海龙. 2013

[19]控制病虫为害增强农田林网碳蓄积能力. 卢美光,齐放军,张文蔚. 2011

[20]土地利用方式对荒漠草地生物量分配及碳密度的影响. 刘文亭,卫智军,吕世杰,孙世贤,代景忠.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