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玉米行距种植对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赵建华

作者: 赵建华;孙建好;李隆;李伟绮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改变玉米行距;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竞争力;种间互作;土地当量比

期刊名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ISSN: 1671-3990

年卷期: 2012 年 20 卷 11 期

页码: 1451-1456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间作体系中改变作物的种植行距可改变体系作物的种间互作效应,影响作物产量。本研究通过设置豌豆/玉米间作种植体系中玉米的5种种植行距(0 cm、20 cm、40 cm、60 cm和80 cm),以期揭示间作体系中作物种植行距变化对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优势明显,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玉米种植行距在0~80 cm区间改变时对体系产量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增大,产量先增后降,且玉米种植行距与体系混合产量和间作玉米产量均呈现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产量峰值出现在玉米种植行距为40 cm时,间作玉米产量达10 118 kg.hm 2。玉米行距变化对豌豆产量的影响不明显,间作体系产量主要受间作玉米产量影响。改变玉米行距种植明显改变了玉米的产量性状,主要表现在穗粒数上,行距为60 cm时,穗粒数最大,达549粒。种间相对竞争力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的增大玉米相对于豌豆在产量形成方面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在玉米行距0~60 cm之间,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相对竞争力均<0,表明竞争力玉米强于豌豆,而当玉米行距为80 cm时,种间竞争力为0.14,表明此时豌豆竞争力强于玉米。因此,通过合理调整玉米种植行距从而提高间作玉米产量有利于提高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整体产量。

分类号: S643.3`S513

  • 相关文献

[1]不同芳香植物与番茄间作、套种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马洪英,张晓磊,朱鑫. 2014

[2]焉耆盆地孜然与玉米间作种植对作物生产力及种间互作的影响. 张文龙,申磊,王秀媛,刘婷婷,王琼,李鲁华,张伟. 2022

[3]燕麦‖大豆、燕麦‖绿豆系统种间互作对氮素吸收与结瘤固氮的影响. 杨亚东,冯晓敏,任长忠,胡跃高,张卫建,曾昭海. 2015

[4]种间互作对苹果/白三叶复合系统根系生长及分布的影响. 李会科,李金玲,王雷存,曹卫东,梅立新. 2011

[5]西花蓟马和花蓟马聚集信息素田间引诱试验及其在种间互作中的作用. 耿双双,李晓维,章金明,张治军,吕要斌. 2017

[6]不同类型及品种油菜与小麦间作效应研究. 文雁成,宋文光. 1993

[7]芜菁甘蓝马铃薯间作对其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韦贞伟,陈超,熊先勤,张园,李复炜. 2015

[8]水稻与慈姑间作栽培对水稻病虫害和产量的影响. 梁开明,章家恩,杨滔,罗明珠,傅玲. 2014

[9]玉米/大豆间作提高农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安颖蔚,史书强,冯良山,张鹏. 2016

[10]辽西半干旱区玉米与花生间作对土地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高砚亮,孙占祥,白伟,冯良山,杨宁,蔡倩,冯晨,张哲. 2017

[11]秸秆还田对东北半干旱区玉米‖花生轮作系统土壤水热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姚凡云,曹玉军,王虹霏,吕艳杰,刘志铭,魏雯雯,岳玉兰,王永军. 2020

[12]覆膜对玉米间作豌豆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李伟绮,孙建好,赵建华. 2016

[13]向日葵和马铃薯间作模式的生产力及水分利用. 董宛麟,张立祯,于洋,苟芳,赵沛义,妥德宝,潘学标. 2012

[14]岩溶山区玉米白三叶间作对土壤养分及作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唐柳办,王家豪,王雷挺,王普昶,赵丽丽. 2022

[15]不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系统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孟维伟,高华鑫,张正,夏海勇,刘灵艳,郭峰,李宗新,万书波. 2016

[16]不同施氮量下玉米花生间作不同玉米行对土地当量比和产量贡献的研究. 赵凤艳,张勇勇,冯晨,白伟,郑家明,蔡倩,张哲,杨宁,向午燕,孙占祥,冯良山. 2023

[17]盐碱地玉米‖花生间作对群体覆盖和产量的影响. 南镇武,孟维伟,徐杰,王旭清,刘灵艳,林松明,高华鑫,张正. 2018

[18]平川灌区玉米套作豌豆适宜模式研究. 王建连,白斌. 2016

[19]干旱地区向日葵与谷子间作的土地生产力及种间竞争力的研究. 依兵,刘金刚,宋殿秀,王德兴,赵明珠,刘晓宏,孙恩玉,崔良基. 2023

[20]间作模式对桑园土壤养分及产量效益的影响. 周丽,贺兵,李冬兵,刘学锋,曹文,余世权,刘筱雪,王一. 202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