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羽状斑驳病毒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姜珊珊
作者: 姜珊珊;冯佳;张眉;王升吉;辛志梅;吴斌;辛相启
作者机构:
关键词: 甘薯;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8 年 07 期
页码: 1294-130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侵染甘薯造成重要危害,本研究旨在利用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RT-LAMP)建立一种快速、高效检测SPFMV的方法。【方法】从Gen Bank上获得SPFM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利用Primer Explorer V4设计4条RT-LAMP特异性引物SPFMV-FIP(5′-TAAGCGCGGCTGCC TTCATC-CATTCAACCACCCCTGCA-3′)、SPFMV-BIP(5′-TCGGTTGTTTGGTTTGGACGGA-ATCAGTTGTCGTGTGCCTC-3′)、SPFMV-F3(5′-GAGTCTTGCGCGATATGCA-3′)和SPFMV-B3(5′-ACCCCTCATTCCTAAGAGGT-3′),同时设计2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的特异性引物SPFMV-F(5′-TCTAATGAGAACACTGAA TT-3′)和SPFMV-R(5′-TTGCACACCCCTCATTCCTAAG-3′)。分别设置F3/B3﹕FIP/BIP引物浓度比(1﹕1、1﹕2、1﹕4、1﹕6、1﹕8和1﹕10),d NTPs浓度梯度(0.025、0.125、0.225、0.325、0.425、0.525、0.625、0.725和0.825mmol·L-1),Betaine浓度梯度(0.4、0.7、1.0、1.3和1.6 mol·L-1),反应温度(59、61、63、65、67和69℃)和反应时间(20、30、40、50、60、70、80和90 min),对RT-LAMP反应体系各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反应体系。通过测序及酶切对RT-LAMP产物进行鉴定。以携带SPFMV、甘薯C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C,SPVC)、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甘薯病毒2(Sweet potato virus 2,SPV2)、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甘薯G病毒(Sweet potato virus G,SPVG)、甘薯褪绿斑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fleck virus,SPCFV)和健康甘薯叶片的总RNA为模板,分别进行RT-LAMP和RT-PCR特异性检测;带有SPFMV的甘薯总RNA进行10倍梯度稀释,以RNA原液、10-1、10-2、10-3、10-4、10-5、10-6和10-7稀释液为模板进行RT-LAMP和RT-PCR灵敏度测定。最后利用优化的RT-LAMP体系对山东省多地采集的SPFMV疑似病样进行检测,加入SYBR green I进行可视化检测。【结果】建立了SPFMV的RT-LAMP快速特异性检测方法,优化的反应体系:引物SPFMV-FIP/SPFMV-BIP为0.8μmol·L-1,SPFMV-F3/SPFMV-B3为0.2μmol·L-1,d NTPs为0.325mmol·L-1,Betaine为1 mol·L-1;65℃反应70 min。特异性试验显示本研究建立的RT-LAMP只对携带SPFMV的RNA能够扩增出典型的梯状条带。RT-LAMP最低可检测的RNA浓度为121.6×10-4 ng·μL-1,而RT-PCR最低能检测的RNA浓度为121.6×10-3 ng·μL-1,表明RT-LAMP的灵敏度比RT-PCR高10倍。田间样品检测,RT-LAMP扩增结果与可视化检测结果一致,表明本研究建立的RT-LAMP快速检测方法可有效应用到SPFMV的田间检测。【结论】建立的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适用于SPFMV的田间快速检测。
分类号: S435.31
- 相关文献
[1]蔬菜中黄瓜花叶病毒的RT-LAMP快速检测. 赵雪君,邓永杰,魏周玲,张旺,黄国联,李斌,陈德鑫,青玲,孙现超. 2016
[2]柑橘衰退病毒RT-LAMP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永江,周彦,李中安,苏华楠,黄爱军,唐科志,周常勇. 2013
[3]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V)ELISA鉴定及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许泳清,李华伟,刘中华,邱永祥,罗文彬,纪荣昌,汤浩,邱思鑫,余华. 2013
[4]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褪绿矮化病毒双重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许泳清,李华伟,邱思鑫,刘中华,邱永祥,罗文彬,纪荣昌,汤浩,余华. 2014
[5]反向斑点杂交法快速检测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甘薯G病毒. 何虎翼,谭冠宁,刘义明,何新民,唐洲萍,李丽淑,王晖. 2014
[6]四川省甘薯病毒的研究. 阎文昭,王大一,汤卫,谢红,张莉. 1993
[7]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一步法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杜鹃,宋永,刘立科,华荣虹. 2010
[8]甘薯褪绿矮化病毒西非株系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乔奇,张振臣,秦艳红,张德胜,田雨婷,王爽,王永江. 2013
[9]甘薯卷叶病毒的RPA检测方法的建立. 许泳清,李华伟,张鸿,李国良,林赵淼,邱永祥,邱思鑫. 2021
[10]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分离物的基因组3′-末端序列测定与分析. 林林,陈炯,郑红英,陈剑平. 2003
[11]甘薯羽状斑驳病毒cDNA探针的克隆及其应用. 邱并生,赵丰,王小风,田波,李汝刚,蔡少华. 1992
[12]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王升吉,尚佑芬,杨崇良,李长松,赵玖华,路兴波,孙红炜. 2001
[13]甘薯病毒病研究进展. 张振臣,马淮琴,张桂兰. 2000
[14]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外壳蛋白基因的分子变异. 王晓华,张振臣,乔奇,秦艳红,张德胜,田雨婷. 2012
[15]甘薯病毒病害(SPVD)的多重RT-PCR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张盼,兰新芝,乔奇,张德胜,秦艳红,田雨婷,王爽,张振臣. 2013
[16]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甘薯褪绿矮化病毒复合侵染甘薯引起的细胞病理学研究. 谢礼,吕明芳,王芳,季志仙,吴列洪,严成其,陈剑平. 2013
[17]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丽,王振东,乔奇,秦艳红,张德胜,田雨婷,王爽,张立军,张振臣. 2013
[18]烟粉虱对甘薯种薯带毒率及病毒病发生的影响. 王爽,赵付枚,田雨婷,乔奇,张德胜,王永江,张振臣. 2024
[19]应用PCR试剂盒对奶牛结核病的检测. 吴位珩,孙启跃,徐景峨,杨莉,文才智,乐琼,杨茂生. 2012
[20]牛奶中常见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检测方法. 智宇. 2014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二氧化硫熏蒸激活硫代谢维持'木纳格'葡萄采后品质
作者:郑怡格;邢世均;施文健;袁宇尧;吴斌;张政
关键词:二氧化硫;硫代谢;硫化氢;葡萄;品质
-
氟唑菌酰羟胺和苯醚甲环唑在烟叶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分析
作者:李敏;张碰元;熊书斌;黄长权;周军;陈玉珍;张馨文;冯佳;王杰
关键词:氟唑菌酰羟胺;苯醚甲环唑;消解动态;最终残留量
-
黄金百香果果实品质与矿质元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作者:吴斌;黄东梅;邢文婷;苏金生;杨其军;宋顺
关键词:黄金百香果;矿质元素;果实品质;灰色关联度分析
-
二氧化硫调节乙醇代谢对葡萄采后香气的影响
作者:单晴;姜丽巍;张洁仙;刘雪艳;吴斌;魏佳
关键词:二氧化硫;葡萄果实;乙醇代谢;香气物质
-
一氧化氮处理对杏果实采后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作者:张洁仙;刘雪艳;单晴;姜丽巍;吴斌;魏佳
关键词:杏果实;一氧化氮;贮藏品质;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
-
氟唑菌酰羟胺对烟草赤星病的防效及对烟叶和土壤的安全性
作者:刘勇;秦言敏;熊书斌;黄长权;冯佳;李义强;王杰;张超群;黄斌
关键词:氟唑菌酰羟胺;烟草赤星病;敏感基线;安全性评价;微生物共发生网络
-
甘薯褪绿斑病毒山东分离物全基因组扩增及遗传进化分析
作者:韩志磊;李光艳;孙晓辉;吴斌;洪浩;庞宗洋;王树森;辛志梅;竺晓平;姜珊珊
关键词:甘薯褪绿斑病毒;山东省;全基因组序列;外壳蛋白;遗传进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