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Del标记的杏鲍菇遗传多样性评价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姜晓红

作者: 姜晓红;朱家漘;孙忠刚;曲绍轩;马林;李辉平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杏鲍菇;基因组比对;分子标记;种质资源评价

期刊名称: 食药用菌

ISSN:

年卷期: 2023 年 006 期

页码: 385-390

摘要: 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标记作为快速鉴定品种间遗传多样性的方法之一,因具有对检测设备要求低、简单易行、成本低,且共显性遗传、变异稳定、准确性高、重复性好等特点,在医学、动植物遗传学的群体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及遗传图谱构建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为评价我国杏鲍菇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加快杏鲍菇遗传育种工作进程,通过比对杏鲍菇已公布的基因组组装数据,开发30~200 bp InDel标记便于常规电泳检测,随机选取合成36对引物对收集自国家食用菌标准菌株库、国内企业和市场的65份杏鲍菇菌株进行验证,筛选出25对有效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构建UPGMA聚类树。结果表明,65份供试菌株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相似系数最低为0.362,在相似系数0.616时可分为5个类群。

分类号: S646

  • 相关文献

[1]基于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杏鲍菇种质资源评价. 杨和川,苏文英,谭一罗,秦裕营,马腾,浦汉春,周振玲. 2019

[2]分子标记技术在杏鲍菇中的应用. 苏文英,杨和川,谭一罗,秦裕营,马腾,周振玲,浦汉春. 2017

[3]杏鲍菇转录组数据SSR位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陈诚,熊川,陈祖琴,金鑫,黄文丽. 2017

[4]苹果抗寒性研究进展. 卜庆雁,周晏起,许英武,杨锋. 2005

[5]不同世代甘蔗亲本材料评价. 张钰,经艳芬,桃联安,安汝东,俞华先,边芯,田春艳. 2023

[6]广西野生毛葡萄种质资源性状评价. 吴代东,牟海飞,林贵美,李小泉,张进忠,欧昆鹏. 2012

[7]中国马铃薯科技发展与创新之回顾. 谢从华,柳俊. 2021

[8]CIMMYT 145份小麦种质资源的鉴定及杂交利用. 柴永峰,李秀绒,赵智勇,孙来虎,李永山,马国栋. 2013

[9]中药渣栽培杏鲍菇技术. 曹德宾. 2009

[10]杏鲍菇菌糠栽培双孢蘑菇产量和品质研究. 谈峰. 2018

[11]杏鲍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初报. 魏善元,董景奎,何成文. 2010

[12]水和调理剂对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二次出菇影响的研究. 谈峰,张健,李敏,李玉娟,王莹,许建民. 2015

[13]内蒙古高原地区杏鲍菇栽培技术要点. 张向军,王海燕,张小芬. 2012

[14]巨菌草栽培杏鲍菇关键技术及其研发方向. 陈旭,杨仁德,杜慕云,朱森林,曾茜,李剑. 2016

[15]酱香白酒糟栽培杏鲍菇菌株及培养基配方筛选. 魏善元,杜慕云,李剑,陈旭,朱森林,吴小波,王小波,张爱华,杨仁德. 2016

[16]不同皇竹草配比培养料栽培杏鲍菇效果研究. 朱森林,张爱华,魏善元,陈旭,杜慕云,李剑,杨仁德. 2016

[17]适宜甘蔗渣栽培的杏鲍菇菌株筛选. 杨杰仲,郑治洪,曾茜,廖敏会,卢颖颖,张金霞,魏善元. 2019

[18]意杨加工下脚料栽培杏鲍菇技术研究. 汪国莲,陈明. 2007

[19]杏鲍菇杂交F_1代群体部分性状遗传分化研究及F82菌株的选育. 李红梅,尚晓冬,谭琦,潘迎捷. 2009

[20]不同出菇方式对杏鲍菇子实体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高颖,李莉,周建树,陈飞,于广峰,柴林山. 201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