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滴灌模式对干热河谷甜玉米生物量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李建查

作者: 李建查;李坤;方海东;张雷;潘志贤;岳学文;何光熊;段琪彩;史亮涛

作者机构:

关键词: 滴灌模式;干热河谷;生物量分配;水分利用效率

期刊名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ISSN: 1673-4831

年卷期: 2019 年 07 期

页码: 947-95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解滴灌模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甜玉米(正甜6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覆膜充分滴灌(T1)、膜下充分滴灌(T2)和膜下控墒滴灌(T3)3种模式对甜玉米生物量及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滴灌模式对甜玉米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T3处理甜玉米茎-植株和叶-植株异速生长指数均小于T1和T2处理;而T1处理根-植株异速生长指数小于T2和T3处理;(2)T2和T3处理甜玉米营养器官-生殖器官异速生长指数为1,呈等速生长关系,而T1处理营养器官-生殖器官异速生长指数小于1,呈异速生长关系;(3)T1处理甜玉米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异速生长指数小于T2和T3处理。这表明不同滴灌模式能改变甜玉米异速生长轨迹,覆膜滴灌可能促进甜玉米茎、叶、地上部分和生殖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与T1处理相比,在甜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的前提下,T2和T3处理分别节水26%和44%,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 65和1. 43 kg·m~(-3)。可见,膜下控墒滴灌(土壤相对含水量下限为70%,上限为90%)是适用于元谋干热河谷甜玉米种植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

分类号: S513

  • 相关文献

[1]干热河谷不同滴灌模式对鲜食大豆生物量分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建查,潘志贤,李坤,岳学文,史亮涛,张雷,王艳丹,何光熊,孙毅,和润莲,段琪彩,方海东. 2020

[2]灌水量和种植密度的配置对干热河谷紫甘蓝生物量分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建查,李坤,潘志贤,孙毅,方海东,史亮涛,张雷,岳学文. 2021

[3]滴灌模式和保水剂对小粒咖啡生长调控及节水效应. 王露,刘小刚,张岩,万梦丹,杨启良. 2015

[4]滴灌模式和土壤水分对冬小麦土壤水提取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杨明达,张素瑜,杨慎骄,关小康,李帅,陈金平,王同朝. 2023

[5]滴灌模式下设施番茄品种筛选试验. 郭锐,王俊杰,李响. 2018

[6]不同水肥管理模式对日光温室番茄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廉晓娟,王艳,李明悦,杨军,张金良,梁新书,张余良,王正祥. 2016

[7]滴灌模式下不同灌量对长绒棉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崔建平,王新燕,林涛,徐海江,郭仁松,田立文. 2011

[8]滴灌模式下矮秆基因对小麦部分农艺性状的效应. 刘联正,周安定,曹俊梅,曾潮武,梁晓东,张新忠,芦静. 2017

[9]滴灌模式对西辽河平原灌区春玉米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相关酶活性及淀粉积累的影响. 张玉芹,杨恒山,张瑞富,李从锋,张家桦,杨雨露. 2023

[10]东北“三大硬阔”叶片和叶轴质量分配比较. 张海燕,陈立明. 2016

[11]野生东北百合生物量及主要营养元素的分配. 刘芳,韩立群,王家艳,周蕴薇. 2013

[12]放牧制度下荒漠草原主要植物生物量及能量分配研究. 卫智军,闫瑞瑞,运向军,褚文彬,杨静. 2011

[13]栽培密度对胡芦巴生产性能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张建全,谢文刚,王彦荣. 2013

[14]淹水和干旱生境下铅对芦苇生长、生物量分配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张娜,朱阳春,李志强,卢信,范如芹,刘丽珠,童非,陈静,穆春生,张振华. 2018

[15]干旱和灌溉条件下少花蒺藜草分株生物量分配特征. 张志新,田迅. 2011

[16]青海东部农区不同饲用燕麦品种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的比较. 魏小星,阿啟兰,刘勇,贾志锋,石红霄,周青平,刘芳. 2019

[17]混播比例对高寒草地红豆草-垂穗披碱草混播群落生物量分配与竞争的影响. 任文,张志新,蔺昶兴,杨倩,沈禹颖. 2020

[18]硫对烤烟生理和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 韩会阁,郭芳阳,吴照辉,刘巧真,阎小毛,俎建民,梁涛,葛萌,高远. 2020

[19]贝加尔针茅草原主要植物地上生物量分配对放牧梯度的响应. 范国艳,张静妮,王琦,杨殿林. 2011

[20]烤烟功能性状变化对叶片烟碱含量的影响. 何佶弦,顾会战,喻晓,陈利平,余垚颖,蒋豪. 2022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