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MMYT种质及育种技术在四川小麦品种改良中的利用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邹裕春
作者: 杨武云;朱华忠;杨恩年;蒲宗君;伍铃;张颙;汤永禄;黄钢;李跃建;何中虎;Ravi Singh;S.Rajaram
作者机构:
关键词: CIMMYT;四川;小麦;育种合作;穿梭育种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07 年 20 卷 02 期
页码: 183-190
收录情况: CSCD
摘要: 1966年,第一份CIMMYT育成小麦品种Penjamo 62引入四川,1989年中国和CIMMYT签订小麦穿梭合作育种协议、四川被指定为我国3个春麦穿梭点之一。之后,四川开始较为系统地利用CIMMYT种质和育种新技术,以提高四川小麦育种水平,加速四川小麦新品种选育步伐。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CIMMYT真正对四川小麦育种最具影响力的是三个方面:引进有用种质;提供育种新技术和新思路;科学家交流及对青年专家的培训。如何才能在四川小麦育种中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CIM-MYT的这些优势去提高四川小麦的育种水平?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加大CIMMYT种质在四川生态下的筛选力度;以我院原有小麦育种项目及积累的育种材料为基础,有针对性地选择冬春杂交、穿梭育种、改良混合选择和微效多基因持久抗性等CIMMYT育种新技术及新思路,结合已较为成熟的DH群体及重组自交系群体等分子技术,构建新的育种体系;由于生态条件的巨大差异,坚持以引进改良、自育创新为主,CIMMYT/四川//四川及冬/春//春已证明是利用CIMMYT种质资源较好的杂交模式;以熟悉四川育种及CIMMYT育种的专家及在CIMMYT接受过培训的青年专家为核心,组成目标明确、分工合作的育种及科研团队,并坚持不懈,是成功利用CIMMYT种质及技术的基础;加大双方科学家互访及对青年科学家的培训力度和信息资料的及时交流,增进双方科学家对对方育种理念、生态环境、育种资源、技术经验以及育种材料的田间长相等的更深刻认识和体验,从而增强双方工作的针对性与互动性,这是有效利用CIMMYT种质及技术经验的成功保证。截至2006年,选用CIMMYT种质由四川育种家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已达19个,其中有3个还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一个是世界上首次利用CIMMYT人工合成种育成的商用小麦新品种。这批新品种在四川表现出三方面的突出优势:为四川输入了一批条锈病新抗源;使四川首次在强筋小麦育种上获得突破;打破了四川小麦育种单产水平长期徘徊的局面,创造了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新水平;预期在近几年内,将有更多用CIMMYT种质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在四川审定推广。这表明,CIMMYT小麦种质及育种新技术已成为四川小麦品种改良与创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广适应型高产育种材料及品种的创制与遗传机理研究(可用川麦42为基础)、条锈病持久抗性材料及品种研制与新抗源筛选转育(以现有持久抗性和四川核心资源为基础)、四川生态下优质稳定表达材料的筛选转育以及高产优质的节约环保型简化栽培体系开发,将是四川与CIMMYT进一步深化合作的主要技术方向,而继续强化对青年专家的培训和科学家间加强专项合作及对现场交流、指导,将是进一步取得成功与成果的重要保证。
分类号: S512.1
- 相关文献
[1]四川—CIMMYT小麦穿梭育种回顾与展望. 张颙,杨武云,杨恩年,黄钢. 2003
[2]小麦冬春轮回选择育种方法研究进展. 孙苏阳,王永军,李海军,李丽丽,刘友华,纪凤高. 2013
[3]优质面包小麦新品种中麦29. 王德森,李思敏,郝元峰,阎俊,张勇,陈新民,肖永贵,何中虎. 2018
[4]CIMMYT引入小麦材料HMW-GS组成研究. 王伟,陈天青,何庆才. 2010
[5]144份CIMMYT小麦材料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任勇,陶军,欧俊梅,杜小英,李生荣,刘登才. 2015
[6]CIMMYT小麦种质资源在黄淮麦区引种的遗传多样性综合评价. 金艳,马红珍,宋全昊,宋佳静,赵立尚,陈杰,白冬,周宝元,朱统泉. 2024
[7]江苏与CIMMYT小麦穿梭育种进展与展望. 姚金保,周朝飞,钱存鸣,姚国才,杨学明. 1998
[8]不同小麦抗条锈基因及小麦品种在四川的有效性. 沈丽,刘泰国,唐俊华,姬红丽,彭云良. 2010
[9]川辐系列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及探讨. 徐利远,瞿世洪,余泽良,尹春蓉. 1996
[10]四川丘陵山地小麦机械化生产农艺栽培技术. 池忠志,李旭毅,李朝苏,陈尚洪,刘定辉,郑家国. 2013
[11]冲积性水稻土锰素特征与小麦缺锰的土壤条件. 吕世华,许怡心,胡思农. 1990
[12]收获指数在小麦高产育种中的应用. 宋荷仙,李跃建,冯天铭. 1989
[13]四川小麦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子鉴定. 袁中伟,欧俊梅,任勇,杜小英,陶军,李生荣,刘登才. 2015
[14]超级稻新品种辽星1号. 王德生. 2009
[15]国内外南繁育制种发展综述. 陈冠铭,曹兵. 2016
[16]四川-CIMMYT小麦穿梭育种中的农艺学合作研究. 邹裕春,汤永禄,杨恩年. 2007
[17]番茄抗番茄斑萎病毒病材料的创制. 白占兵,欧阳娴,郑立敏,周晓波,谭放军,周运斌,张战泓. 2021
[18]穿梭育种对玉米适应性选育的实践. 段运平,王河成,石红卫. 1997
[19]轮回选择和穿梭育种对绿豆籽粒产量的响应. 顾和平,陈新,陈华涛,袁星星,彭晨,崔晓艳,张红梅,Peerasake Srinives. 2013
[20]新疆冬小麦穿梭育种技术研究初报. 高永红,石书兵,吴新元,黄天荣,张新忠,李冬,石玲. 200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不同剂型人工饲料对七星瓢虫成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作者:张培旭;何恒果;雷敏;陆秋成;陈河竹;肖科军;彭应力;蔡鹏;房超;李跃建;蒲德强
关键词:人工饲料;七星瓢虫;干湿分离;微胶囊;剂型
-
优质中筋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618
作者:郑建敏;蒲宗君;罗江陶;邓清燕;王德君;李成霞
关键词:
-
四川省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控现状及绿色防控对策
作者:向运佳;余垚颖;刘勇;蔡伟莉;张鸿;杨恩年;张蕾
关键词:大豆;四川;病虫害;绿色防控
-
西南麦区骨干亲本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作者:刘泽厚;万洪深;杨凡;王琴;唐豪;杨宁;杨武云;李俊
关键词:川麦42;骨干亲本;重要基因组区段;遗传贡献
-
人工合成小麦和地方品种穗发芽抗性育种利用效率
作者:刘泽厚;王琴;叶美金;万洪深;杨宁;杨漫宇;杨武云;李俊
关键词:小麦;人工合成小麦;地方品种;穗发芽;产量相关性状
-
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实现产量突破的育种实践
作者:杨武云
关键词:人工合成小麦;产量;小麦近缘属种
-
莴笋红叶基因图位克隆及分子标记开发
作者:李春;何振;刘小俊;梁根云;李艺凡;杨楠;蔡鹏;李跃建;房超;刘独臣
关键词:莴笋;红叶;图位克隆;分子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