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飞虱求偶鸣声的振动传播规律及感知行为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魏琪

作者: 魏琪;单瑶;冯泽霖;何佳春;赖凤香;万品俊;王渭霞;姚青;边磊;傅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褐飞虱;基质传导振动;衰减规律;振速;物理防治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24 年 57 卷 020 期

页码: 3989-3997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探究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求偶鸣声振动传播规律,为研发和优化害虫物理防治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模拟稻田应用场景,以均方根值(RMS)作为振动强度的衡量指标,利用PDV-100型激光测振仪测试分析不同类型扬声器(振源)发射的振动波在水和空气中的传播衰减规律以及在稻株上的振动传导特点;根据昆虫基质传导振动原理,通过钢针点触方式回放异性鸣声信号来测试求偶活跃期雄虫对不同振动强度雌声的求偶鸣叫应答比例,并确定其振动强度感知范围。【结果】当扬声器置于水或空气中时,正弦波信号在10—500 cm范围内稻株上的振动强度均随着距离增加而降低,且除了距振源10 cm处外,两种振动传播方式条件下的其他位置(60—500 cm)振动强度无显著差异,而60 cm处相比于10 cm处在水和空气中分别衰减了84.87%和73.08%;进一步测试更高功率的定向扬声器时发现,正弦波信号在空气中的传播距离显著延长,20和30 W的声源分别在15和20 m处衰减87.27%和66.72%。回放预录制的雌、雄求偶信号在稻株上的振动强度无显著差别,均随振源信号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并呈指数函数关系。此外,褐飞虱雄虫对不同强度的雌声音频信号的求偶鸣声应答比例差异明显,当振速范围为782.2—835.9μm·s-1时,有超过83%的雄虫具有鸣声应答行为;当振速范围为335.2—425.4μm·s-1或更低时,仅有不到47%的试虫有应答反应。【结论】振动干扰信号可通过气传方式传播到稻株上,且振源强度越大,传播距离越远;不同生育期水稻的振动传导特征相似,但稻茎比叶片更易传导振动。褐飞虱成虫对不同振动强度的应答反应测试结果可作为未来评判振动干扰信号防控稻飞虱有效性的依据。

分类号: S433

  • 相关文献

[1]种蛋及雏鸡抗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母源抗体的测定. 王春玲,吴树康,牟建青,沙明利,宋敏训,王莉莉. 2005

[2]仔猪口蹄疫母源抗体衰减规律研究. 卢炳州,刘华南,赵俊皓,王国庆,郑海学,刘湘涛,郭建宏,何继军,张克山. 2019

[3]温棚西甜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潘廷由,刘承勇. 2012

[4]我国药械研究进展. 高崇义. 2000

[5]鲁东甜樱桃病虫防控技术(下). 于毅. 2016

[6]泗洪县新栽桑翌年春易发生桑尺蠖的原因分析与综合防治措施. 许平震,孟伟伟,张美蓉,魏云,王学杨,吴阳春. 2019

[7]物理防治在控制豇豆虫害中的作用. 毛建辉,何忠全,蒋国荣,卢代华,彭化贤,何树林,刘波薇,陈晓娟. 2004

[8]葡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白春明,马罡,张薇,张博,马春森. 2018

[9]北美葡萄园胡蜂防治方法概况. 张博,马罡,张薇,马春森. 2018

[10]黄色灯防治害虫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蒋月丽,张建周,袁水霞,李彤,巩中军,苗进,段云,吕春芳,武予清. 2018

[11]桑椹菌核病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范锦,胡兴明,于翠,许淑琼. 2015

[12]短时间高温对田间麦长管蚜的防治效果. 杜光青,李克斌,尹姣,曹雅忠. 2014

[13]荔枝蒂蛀虫不同年份危害率调查分析. 李志强,邱燕萍,欧良喜,陈洁珍,向旭,孙清明. 2009

[14]大豆蚜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刘佳,徐冉,张礼凤,王彩洁,李伟,张彦威,戴海英. 2018

[15]元谋冬早蔬菜(豇豆)物理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戴剑鸿,何璐,麻继仙. 2006

[16]古田山多菌蚊物理防治方法筛选试验. 曲绍轩,马林,华秀红,宋金俤. 2010

[17]夜晚光照影响荔枝蒂蛀虫生活习性的观察. 李志强,邱燕萍,欧良喜,袁沛元,陈洁珍,向旭,孙清明. 2009

[18]不同环境龙眼园中荔枝蒂蛀虫危害调查. 李志强,邱燕萍,欧良喜,陈洁珍,向旭,孙清明. 2008

[19]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种群控制研究概况. 周忠实,郭建英,王沫,彭兆普. 2009

[20]不同物理防治方法对柴达木枸杞瘿螨的防治效果. 司剑华,郑娜,张永秀.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