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的抗药性室内鉴定及其rpfC基因序列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杨雅云

作者: 杨雅云;张恩来;阿新祥;汤翠凤;张斐斐;陈丹;董超;吴坤;徐福荣;周英;祁春学;戴陆园

作者机构:

关键词: 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抗药性;rpfC基因分析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14 年 28 卷 06 期

页码: 665-674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了探索云南省高原粳稻上十种不同致病型的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叶枯灵和新植霉素三种农药的抗药性及其机制,分别用含有不同浓度农药的NA培养基进行白叶枯病菌的室内抗药性筛选,并设计与菌株抗药性密切相关的rpfC基因特异引物,对抗药性不同的菌株进行扩增、测序、基因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噻枯唑对参试的所有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40~180mg/L,而叶枯灵为10~100mg/L,没有发现对新植霉素产生抗性的菌株;病原菌的致病型与对农药的敏感性相关,致病性强的菌株,其抗药性较强。将致病型和抗药性不同的10个菌株的rpfC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号为X97865.1的基因序列比对,序列同源性为92%~98%,而RpfC蛋白序列同源性差异较大(8.3%至99%)。致病性和抗药性最强的Ⅵ型菌株2001-31的RpfC蛋白序列的六个功能域完整,致病性和抗药性最弱的0型菌株DH-L-1的RpfC蛋白序列的信号接收区域REC已经消失。7个致病性和抗药性中等的菌株中,Ⅳ型菌株5较为特殊,其RpfC蛋白序列已经不能形成功能域。

分类号: S435.111.47

  • 相关文献

[1]云南滇西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鉴定及分布. 彭新禧,余腾琼,李俊,杨雅云,和建平,李锦玲,徐福荣,戴陆园. 2011

[2]云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鉴定及主栽品种抗性反应初析. 余腾琼,梁斌,叶昌荣,徐福荣,汤翠凤,毛孝强,戴陆园. 2005

[3]三套鉴别品种对云南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致病型的鉴定比较. 胡意良,Yu Tengqiong,余腾琼,汤翠凤,阿新祥,彭新禧,戴陆园. 2009

[4]云南高原粳稻品质性状因子及品种聚类分析. 朱振华,蒋志农,赵国珍,苏振喜. 2008

[5]云南高原粳稻品质现状及淀粉RVA谱特性分析. 赵国珍,刘吉新,陈于敏,苏振喜,世荣,朱振华,邹茜,寇姝燕,袁平荣. 2014

[6]云南高原粳稻品质特性分析. 赵国珍,蒋聪,邹茜,世荣,袁平荣,苏振喜,朱振华,戴陆园. 2011

[7]采用SSR标记辅助选育具有Xa22(t)的云南高原粳稻新种质. 汤翠凤,樊传章,徐福荣,余腾琼,叶昌荣,戴陆园. 2005

[8]云南高原常规粳稻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赵国珍,世荣,刘吉新,邹茜,刘慰华,朱振华,寇姝燕,陈于敏,苏振喜. 2015

[9]云南滇西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遗传多样性初探. 梁斌,王敬文,明风,戴陆园,叶鸣明,沈大棱. 2003

[10]白叶枯病菌拮抗菌筛选及水稻叶围微生物互作研究初报. 赵新华,陈卫良,李德葆. 2000

[11]哈茨木霉NF9菌株对水稻的诱导抗病性. Nzojiyobiri Jean-Berchmans,徐同,宋凤鸣,沈瑛. 2003

[12]云南稻毫梅抗白叶枯病新基因定位. 戴陆园,张端品,谢岳峰,陈勇. 1990

[13]五个WRKY转录因子在水稻叶片生长和抗病反应中的表达研究. 缪刘杨,李莉云,刘钊,刘雨萌. 2013

[14]H_2O_2对水稻白叶枯病菌过氧化氢酶相关基因crg表达的诱导作用. 吴茂森,胡俊,何晨阳. 2009

[15]病原细菌诱导型的水稻启动子OsBTF3p的鉴别和克隆. 吴茂森,何晨阳. 2007

[16]抗稻白叶枯病体细胞突变体筛选操作技术体系及其利用. 孙立华,朱作为,汤邦根,王月芳,吕学锋. 1991

[17]广西水稻区试品种(组合)对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 黄思良,文霞,谢玲,任建国,晏卫红. 2005

[18]水稻与白叶枯病菌互作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吴茂森. 2007

[19]东北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及水稻品种对9号小种的抗性. 张佳环,马周杰,刘巍,王继春,邵玺文,凌凤楼,刘一凝. 2016

[20]白叶枯病菌胞内蛋白的提取及电泳分离方法的构建. 于海天,阿新祥,刘自单,张恩来,汤翠凤. 2015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