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压处理对红碎茶感官品质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第一作者: 谭俊峰

作者: 谭俊峰;郭丽;吕海鹏;彭群华;邵青;林智

作者机构:

关键词: 超高压;茶叶;茶黄素;氨基酸;香气

期刊名称: 食品科学

ISSN: 1002-6630

年卷期: 2008 年 29 卷 09 期

页码: 87-91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经超高压处理后的茶鲜叶加工成红碎茶,对成品茶进行感官评定,香气组分分析,茶黄素(theaflavins)含量、茶红素(thearubigins)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水浸出物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采用鲜叶→超高压处理(550MPa,10min)→室温密闭放置4h→切碎→发酵30min→烘干工艺制得的红碎茶,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强带鲜,带有花香,感官品质最优。和对照相比,按照最优工艺制得的红碎茶茶黄素含量提高20.43%,茶红素含量下降10.09%,游离氨基酸总量提高24.03%,水浸出物含量提高8.70%,呈甜味氨基酸(赖氨酸、丙氨酸、丝氨酸、脯氨酸)有所增加,芳香型醇类、酯类、醛类物质的含量增加,而部分烷类物质含量下降。

分类号: TS272.5.2

  • 相关文献

[1]茶叶中聚酯型儿茶素研究进展. 徐斌,薛金金,江和源,张建勇,王岩. 2014

[2]超高压处理对茶多酚提取率和抗DPPH自由基活性的影响. 谭俊峰,林智,吕海鹏,郭丽,彭群华,邵青. 2009

[3]不同茶类加工副产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王伟伟,施莉婷,俞露婷,江和源,张建勇. 2018

[4]温度·时间·pH值对红茶有效成分浸提率的影响. 何金柱,杨普,袁自春. 2005

[5]超高压对茶鲜叶的细胞结构、多酚氧化酶活性及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谭俊峰,林智,郭丽,吕海鹏,彭群华,邵青. 2007

[6]茶叶香气成分以及香气形成的机理研究进展. 张超,卢艳,李冀新,黄卫宁,陈正行. 2005

[7]海南农垦红茶、绿茶品质分析研究. 张威,吴海江,马桂岑,张颖彬,柴云峰,陈利燕,周苏娟,刘新,鲁成银. 2018

[8]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茶叶香气研究进展. 银霞,黄建安,黄静,包小村,周凌云,李维,刘红艳,张曙光,刘仲华. 2020

[9]春茶上市,仔细挑. 江和源. 2006

[10]茶叶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进展. 段云裳,邹中伟,成浩,房婉萍. 2008

[11]茶叶指纹图谱研究进展. 范杰文,罗一帆,凌彩金. 2013

[12]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固样方法对茶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李炫烨,陈思,刘毓婕,陈亮,俞晓敏,马建强. 2022

[13]不同季节和茶类的金萱品种茶叶香气成分分析. 赖幸菲,潘顺顺,李裕南,庞式,李振声,孙世利. 2015

[14]"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王梦琪,朱荫,张悦,施江,林智,吕海鹏. 2019

[15]乌龙茶香气组分及加工中变化研究进展. 胡海涛,苗爱清. 2002

[16]茶叶挥发性成分中关键呈香成分研究进展. 王梦琪,朱荫,张悦,施江,林智,吕海鹏. 2019

[17]茶叶香气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罗正飞,陈继伟,凌光云,王立波,罗琼先,李朝云. 2011

[18]茶叶香气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 王力,林智,吕海鹏,谭俊峰,郭丽. 2010

[19]遮荫对夏暑乌龙茶主要内含化学成分及品质的影响. 张文锦,梁月荣,张应根,陈常颂,张方舟. 2006

[20]名优茶杀青叶冷冻存贮研究. 王文杰. 2003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